官渡之战
战前的基本形势
公元2世纪末,我国历史上爆发了一次以黄巾军为主力的农民大起义。那次农民大起义给了地主阶级以沉重的打击,使东汉王朝的政权接近垮台。但是,起义军本身也在全国地主阶级武装力量的联合攻击下,最后失败了。在镇压各地农民起义的过程里,各地方的官僚和豪族纷纷乘机扩大自己的武装,成为许多大大小小的军阀。他们各据一方,互相混战,使黄河流域地区受到空前的大破坏,生产被摧毁,人民被大量屠杀,形成了“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的惨象。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之战就是北方两个最强大的军阀袁绍和曹操之间进行的一次最大的战争。
袁绍是汝南郡(今河南东部、安徽西北部一带)汝阳县(今河南商水)人。袁家是东汉后期的大贵族,从袁绍的高祖父袁安以下,一连四代有五个人做过三公,社会地位很高。三公有权任用自己的属官,和荐举别人作官。通过这种关系,袁家拉拢了一批官僚,政治势力很大。公元190年2月,大军阀董卓挟持了东汉的末代皇帝汉献帝,把他从洛阳向西迁到长安。关东被许多大大小小的军阀占据了。袁绍乘机取得冀州(今河北中部、南部,山东西端,河南北端一带)。
冀州在当时是一个战争较少、人口众多、粮食丰足的地区,比起州郡残破的中原地区要好得多。但是,袁绍是大官僚地主的代表,他的一切政治措施,都从豪族地主的利益出发,穷凶极恶地压榨剥削农民。他手下的官员如审配、逄纪等都是贪污不法、搜刮百姓的豪强地主。在袁绍的包庇纵容下,他们无法无天,什么坏事都做得出来。因此,袁绍尽管拥有优越的自然条件和有利的客观形势,但是在他的统治下,政治非常腐败,经济情况越来越坏。
正当袁绍在河北扩大地盘的时候,曹操也积极在黄河以南发展自己的势力。曹操出身于宦官家庭,社会地位比不上“四世三公”家族出身的袁绍。汉灵帝末年,黄巾大起义,曹操参加过镇压颍川郡(今河南许昌、禹县一带)黄巾军的活动。
公元189年,汉灵帝死,儿子刘辩即位。大军阀董卓想乘机夺取帝位,带兵赶到洛阳,废了刘辩,立刘协为皇帝。刘协就是汉献帝。在董卓作乱的时候,曹操参加了以袁绍为盟主的讨伐董卓的大军。董卓从洛阳退走长安、袁绍占据河北。曹操也想占一块地盘,作为根据地。
官渡之战形势图
那时候,长期潜伏在河北的黑山军和山东地区的黄巾军,又重新活跃起来,攻郡县,杀官吏,声势很大。曹操又配合袁绍镇压濮阳一带的黑山农民军。公元192年,青州(今山东北部和胶州半岛一带)黄巾军攻入兖州(今山东西部一带)。曹操又进兵兖州,打败他们,并且选拔其中精壮的士兵加以改编,号称青州兵。从此,曹操的武装就成为一支独立的力量,开始同袁绍分离。
公元196年,汉献帝从长安逃回洛阳。当时,曹操刚好打败豫州(今河南东部、安徽北部一带)黄巾军,取得汝南、颍川两郡。他亲自带兵到洛阳,把汉献帝迎接到颍川郡的许县(今河南许昌东),控制在自己的手里。从此,曹操在政治上便处于“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有利地位,利用傀儡皇帝的名义向各地方军阀发号施令。
同时,曹操在经济方面也采取了一些措施来发展生产。他所控制的中原地区,本来是繁荣的经济文化中心。但是,经过董卓之乱和其他军阀的长期混战,那里人口大减,土地荒芜,农业生产遭受严重的破坏。为了稳定社会秩序,蓄积力量,战胜其他军阀,曹操采纳部下的建议,实行屯田。公元196年,他在许县一带召募流亡的农民,开垦无主的荒地,恢复农业生产。他设置专门管理屯田的官吏,把农民像军队一样地组织起来,几十人为一屯进行耕种。农民用自己的牛耕种的,收获物同官家对半平分;用官牛的,六成交给政府,自己得到四成。这种剥削虽然也相当重,但是比较一般豪强地主对农民的残酷压榨,还是要轻一点的。屯田的效果很好,当年就在许县取得了一百万石谷物的大丰收。不久,曹操又把屯田政策推广到他所控制的其他州郡,特别是那些土壤肥沃、形势重要的地区。除了“民屯”之外,后来又实行“军屯”,让士兵们利用空闲时间开垦荒地。为了确保农业丰收,曹操还注意恢复和兴办水利事业。当时凡实行屯田的地区,农业生产都逐渐恢复起来,多少改变了往日荒凉的景象,军粮问题基本上得到解决,社会秩序也比较安定了。在以后的几年里,曹操又先后消灭了中原一带的割据势力,成为北方惟一可以同袁绍抗衡的势力。
袁绍计划进攻许都
公元196年,曹操把汉献帝迎接到许县建都以后,袁绍曾经借口许县卑湿,洛阳残破,要曹操把皇帝迁移到鄄城(今山东濮县东),以便于自己就近控制。但是,这一建议被曹操拒绝了。
袁绍自从占据冀州以后,就同北方的另一个大军阀公孙瓒连年发生战争,陆续占领了为公孙瓒所割据的青州和并州(今山西大部和内蒙古南部一带)。直到公元199年,袁绍才最后打败了公孙瓒。于是,他就把矛头转向同他隔河相对的曹操。他打算用数量和装备上占绝对优势的兵力,一举攻下许都,消灭曹操。他手下的谋士沮授、田丰等都不以为然。他们认为:曹操在政治上处于“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有利地位,而且法令统一,士兵精练。而自己方面因为连年用兵,百姓疲劳,府库空虚。在这种情况下,发动大规模的战争是不利的。他们主张,应当首先发展农业生产,稳定经济,充实军事力量,然后再去攻打曹操。但是,这个意见没有被野心勃勃、骄傲自大的袁绍所接受。他终于在郭图、审配等人的迎合、怂恿下,点选大军十万人向许都进攻。
曹操与袁绍官渡之战遗址
在兴兵以前,袁绍原命沮授统率三军。郭图等人为了争功邀宠,对袁绍说,沮授在军中享有很高的威望,如果再任令发展下去,将来就不好控制了。袁绍对于沮授不赞成他这次用兵,本来已经不满,又听了郭图的谗言,就决定把沮授原来统率的军队分别命令沮授、郭图、淳于琼三个人各自带领一军。这样,就削弱了沮授总领三军的大权。
袁绍在进攻之前,曾经派人去劝说荆州牧刘表从南面进攻曹操。刘表只是在口头上答应了袁绍,实际上并没有出兵助战。袁绍的第一着棋落空了。他又派使者到穰城(今河南邓县)去见张绣,动员张绣从侧面袭击曹操。但是,张绣不仅没有帮他的忙,反而接受谋士贾诩的劝告,率领所部官兵归降了曹操。这样,就相对地减少了袁绍的优势。袁绍不得不推迟大举进攻的时间。
曹操听到袁绍要来进攻,就同他的高级谋士郭嘉,荀等人分析了当时的客观形势。特别是郭嘉,很有智谋,他把曹操和袁绍双方的情况作了对比,指出曹操必胜,袁绍必败。他的分析,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袁绍出兵,对汉朝说来,是一种叛逆举动,不得人心;而曹操却是以皇帝的命令为号召,能够得到别人的支持。第二,袁绍猜忌心很重,对有才能的人不信任;而曹操却敢于大胆用人,一些有远见、有才能的人都愿意为曹操所用。第三,袁绍计谋虽多,但是很不果断;而曹操在确定了策略以后,就决心实行,并且能够随机应变。第四,袁绍的部下争权夺势,勾心斗角,袁绍也是非不分,赏罚不明;而曹操却能明断是非,不受迷惑,赏罚分明。第五,袁绍喜欢虚张声势,不懂得兵法;而曹操很会用兵。
根据以上的分析,曹操决定采取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公元199年八月,曹操把部队推进到黎阳(今河南浚县东南),并且先后作了以下的战略部署:
(一)派臧霸带领精兵进入青州,用来牵制袁军,同时巩固自己的右侧。
(二)派于禁带领步骑兵两千人屯守延津(今河南延津北),同白马(今河南滑县东北)太守刘延共同防止袁绍的正面进攻。
(三)在官渡布置防线,作为阻挡袁军的主要阵地。
公元200年春,正当曹操布置对袁绍作战的时候,另一个军阀刘备占据了徐州、下邳(今江苏宿县西北)等地。附近郡、县大多归附刘备。刘备的军队发展到几万人。他同袁绍有联系,打算合力对付曹操。面临这个意外的情况,为了避免处于两线作战的不利地位,曹操决定亲自领兵去攻打刘备。结果,曹军很快地把刘备打垮,接着,又攻下下邳,擒获了刘备的大将关羽,收为己用。刘备兵败,被迫退到青州去投奔袁绍的儿子袁谭,后来又转到邺城(今河南安阳北,是袁绍的根据地)去投靠袁绍。这样,曹操就取得了局部优势。曹操打败刘备以后,就亲自领兵出屯官渡,准备迎击袁绍。
白马、延津之战
当曹操出兵进攻刘备的消息传到河北的时候,袁绍的谋士田丰认为,这正是进攻许都的好机会,便建议袁绍发兵去袭击曹操的背后。但是,见事迟慢的袁绍竟以儿子有病来推辞,没有接受田丰的建议,以致失去了有利的战机。田丰气得连连说:“可惜呀可惜,大事完了!”直到曹操击破刘备回军官渡以后,袁绍才召集众将讨论怎样进攻许都。田丰认为形势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进攻是不利的,就一再劝阻袁绍说:“曹操既然已经打败了刘备,许都就不再是空虚的了;况且曹操善于用兵,机智灵活,他的军队虽然少,但是不可轻视。为今之计,不如作持久的打算。”袁绍不但拒绝田丰的忠告,而且认为他故意扰乱军心,下令把他关进了监狱。接着,袁绍就向各州郡发表了讨伐曹操的文告,准备大举进攻。
同年2月,袁绍把大军十万人集结在河北前线的黎阳,准备渡河南进,直捣许都。他首先派大将颜良进攻白马。四月,曹操从官渡率兵北上,解救白马。他采纳了随军谋士荀攸的建议,引兵先到延津,装作要渡河去袭击袁绍后方的模样,准备等袁绍西来应战的时机,再以轻装部队回袭白马。袁绍不知是计,果然派出一部分军队往延津去迎战。曹操立刻率领骑兵,轻装急进,赶到白马。曹军来到离白马十多里的地方,颜良才发觉,慌忙应战。刘备的大将关羽也在曹操军中效力。他突入袁军阵中,在千军万马之中,斩了颜良。袁军顿时溃败。战斗结束以后,曹操把白马城里的居民全部迁出,随着军队沿河向官渡撤退。
袁绍听说曹操从白马退去,亲自率领大军渡河南进,恨不得一口就把曹操吞掉。沮授劝阻说:“战争胜负的变化,不能不仔细考虑。现在最好还是驻军在延津,分出一部分兵力去进攻官渡。如果能攻下,再来迎接留驻延津的大军,也不算晚;如果大军贸然南进,万一失利,就会有全军覆没的危险。”但是,骄傲自大的袁绍又一次拒绝了沮授的意见,决定命令主力部队渡河向南追击。在大军将要渡河的时候,沮授叹息说:“黄河呀黄河!我们还能再渡河回去吗?”袁绍见他斗志不坚,就再把他的部队抽掉一部分划归郭图指挥。
当袁绍的军队赶到延津以南的时候,曹操命令军队在延津南面山坡下扎好营。撩了望哨发现袁军,立刻向曹操报告说:“袁绍追兵约有五六百骑。”过了一会,又报告说:“袁军骑兵比以前又增加了一些,步兵多得数不过来。”曹操一面命令不用再来报告,一面让所有骑兵都卸下马鞍放马,把辎重车辆都杂乱地停在路上。曹操的部下都认为敌军众多,恐难抵挡,主张退守营垒。只有荀攸领会曹操的用意,对他们说:“这样正是为了引诱敌人上钩,怎么能够后退呢?”不一会,刘备和袁将文丑一同率领五六千人马先后来到。曹军将领们感到情况紧急,催请曹操下令,上马应战。曹操还是非常沉着,对他们说:“还不到时候。”又过了片刻,袁军后继队伍大部分赶到,看见曹军的军用物资堆得满地都是,就争先恐后地去抢夺,乱成一片。于是,曹操立刻指挥全军,一齐上马冲杀。文丑在混乱中被杀。曹操的军队俘虏了文丑的全部人马,退回官渡。袁绍一连损失两员大将和许多人马,士气受到了重大的挫折。曹操方面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了被动地位,奠定了全局胜利的初步基础。
决战的前夕
经过白马、延津两仗以后,袁、曹双方进入了一个暂时相持的阶段。袁绍虽然连败两仗,但是仍旧保持着优势力量:从军队数量说,袁绍的军队将近十万人,曹操最多不过三四万人。从后方的经济力量说,曹操占领的兖、豫二州,是汉末以来破坏得最严重的地区之一,远不如袁绍占领的河北地区那样富庶。曹操虽然在进入许都的那一年,就开始屯田积谷,但是毕竟只有四五年的光景,还不能根本改变占领区的残破面貌。军用粮饷,也远远不及袁绍充足。
曹操是一个有才干的政治家、军事家。他虽袁曹官渡之战形势略图然在物质条件方面还比不上袁绍,但是他很懂得从政治上争取人心。他一方面严令各地方官加紧催收租税,以便供应前线;另一方面,也采取了一些笼络人心的政治措施。例如:他采纳了朗陵(今河南确山西南)令赵俨的建议,把阳安郡(治所在朗陵)界内所征收的绵绢,发还给百姓,减轻一些人民的负担。又如:他下令部队行军时不许马踏麦田,违者处死。所以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人民的支持,为自己在军事上战胜敌人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袁绍没有能从失败中吸取教训,仍旧仗着他在军队数量、装备和物资储备上的优势,盲目冒进。7月,袁绍把大军集结到官渡北面的阳武,准备继续发动进攻。沮授再一次向他分析战争形势说:“我方军队虽然人数多,却比不上曹军勇敢善战;曹军的弱点是军粮少,物资储备没有我方充足。”根据这个客观情况,他建议袁绍,用持久战来消耗曹军的力量,以便最后战胜曹操。袁绍仍旧不听从沮授的意见。他命令主力部队进到官渡前线,安营下寨,军营东西长达几十里。曹操也针锋相对,摆好阵势,同袁军对峙。
公元200年9月,曹操向袁军发动了一次进攻,没有获胜。他就改变方针,深沟高垒,固守阵地,以等待有利时机。袁绍见曹军坚守不出,命令士兵在曹营外面堆起土山,砌起高高的壁楼,在那里用箭射击曹军。箭密得像下雨一般。曹营士兵来往行动都得用盾牌遮住身体。曹操命工匠连夜赶造了一种炮车,发射石块,把袁军的壁楼击破。炮车发射石块的时候,声响如雷,因此,当时人们都管这种车叫“霹雳车”。袁军这一着没有成功,又暗凿地道,直通曹营,打算由地道里打过去。曹操针对这种地道战术,命人在营墙内挖掘长沟,进行防御。双方就这样在官渡相持了三个多月。
当时,曹操方面军队数量既少,军粮也不充足。在这种不利的处境下,曹操统治区内的很多军民都对战争前途有怀疑,有些郡县叛变了。曹操也很忧虑,他曾经写信同留守许都的荀商量,打算退守许都。荀给曹操写回信,向他分析战争的前途。信里说明,当前是战败袁绍、取得最后胜利的重要关头;曹军粮食虽然不足,但是还不至于毫无办法,只要坚持下去,战局一定会很快发生变化。他劝曹操要努力争取最后胜利,千万不要退兵,失却机会。曹操认为荀的见解很正确,就坚定了同袁绍周旋到底的决心。他一面命令部队继续固守官渡,一面密切注视敌人动态,以便寻找有利时机,进行最后的决战。
曹操夜袭乌巢,袁绍败归河北
在两军相持阶段,军粮的补给是关系战争胜败的一个重要因素。曹操看到袁军粮草虽然比较充足,但是因为军队多,消耗也大,如果军粮发生问题,就会不战自败。曹操一方面严令后方催办粮草,接济军需;一方面,决定派人去烧毁袁军的粮草。恰巧袁绍派韩猛监押粮车几千辆,前来官渡途中。韩猛是袁绍手下的一员战将,但是他有勇无谋,而且轻敌少备。荀攸了解到这个情况,就向曹操建议派兵去劫夺袁绍的粮车。曹操派部将徐晃和史涣带兵前往,打跑了韩猛,烧掉了他押送的全部粮车和军用物资。到了10月,袁绍又派人从河北运来一万多车军粮,囤积在大营以北40里的故市、鸟巢(都在今河南延津县境),还特派大将淳于琼带领一万人驻扎在那里保护。由于上次粮车被烧,一度造成袁军给养的困难,因此沮授特别提醒袁绍,要他另派一员战将率领一部分部队驻防在淳于琼的外侧,以防曹军抄袭。袁绍没有采纳。
袁绍的另一个谋士许攸,认为曹操兵少,而且主力部队都集中在官渡,后方必定空虚。因此,他建议袁绍派出一支轻骑部队,去偷袭许都。但是,盲目自大而又顾虑多端的袁绍,并不重视许攸的意见,反而骄傲地说:“不必,我一定可以在这里擒住曹操!”许攸感到袁绍这样骄傲轻敌,最后一定要失败。因此,他的思想发生动摇。正在这个当儿,许攸的家族有人犯了法,被留守邺城的审配拘捕起来。许攸在气愤之下,竟然背弃袁绍,去投奔曹操。
曹操听说许攸前来投靠,高兴得连鞋子都没有来得及穿,就光着脚跑出去迎接,并且拍手说:“子远(许攸的字)远道而来,我的大事一定可以成功了。”许攸见了曹操,开口就问道:“袁绍军势很盛,您打算怎样对付他?目前还有多少存粮?”曹操说:“可以支持一年。”许攸知道这是假话,就说:“没有这么多吧!”曹操又回答说:“可以支持半年。”许攸直截了当地说:“您不想打败袁绍吗?为什么不说实话呢!”曹操才对许攸说:“其实军粮只够维持一个月了。你看这该怎么办呢?”许攸这才把袁绍在乌巢堆积军粮的情况完全告诉了他,并劝他率轻骑前往偷袭,把袁绍的粮食和辎重全部烧掉。
许攸的迁,真使曹操喜出望外。当天夜里,曹操留下曹洪、荀攸防守官渡大营,亲自率领步骑兵五千人,打着袁军旗号,每人手里拿着一把干柴,口里衔着枚,把所有的马嘴都束起来,从小路奔向乌巢。在行军途中,曹军忽然遇到一队袁军,盘问他们是何处兵马,曹操让士兵回答说:“袁将军恐怕曹操包抄我军粮屯,特地派我们前去增援。”曹操的部队骗过了敌人的耳目,顺利地通过了袁军的防线,直奔乌巢,把袁绍的粮屯团团围住,然后放起火来。在黑夜中,只见粮屯周围,浓烟四起,火光冲天。袁军从梦中惊醒,慌作一团,不知如何是好。天亮以后,袁军守将淳于琼发现曹操兵马并不多,就把军队调出营门,攻击曹军。结果,被曹军打得大败,淳于琼只得退守营屯。
袁绍听说曹操进攻乌巢粮屯,仍旧没有引起他的注意,反而认为这是攻下官渡、歼灭曹军主力的最好机会。他对袁谭说:“只要我们攻下曹操的大营,即使他打败了淳于琼,也没有退路了。”于是,他命令大将张合阝、高览率兵加紧攻打曹操的官渡大营。张合阝看到曹操亲领精兵围攻乌巢,恐怕淳于琼支持不住。他认为乌巢如果有失,大事也就完了。因此,他一再请求袁绍先派兵去救淳于琼。但是,袁绍在郭图的迎合下,仍旧坚持以主力进攻曹操的官渡大营,只派少数骑兵去救乌巢。由于曹操在官渡的营垒很是坚固,战士死守,袁军久攻不下,主力部队反而被吸引住了。这就给曹操拿下乌巢创造了有利条件。当袁绍的增援骑兵临近乌巢的时候,曹操的部下慌忙向他报告说:“敌人援军就要到了,我们快分一部分军队去抵挡吧!”当时,正是能否攻下乌巢,决定胜负大局的紧要关头。因此,曹操严厉命令部下说:“等敌人到了我们背后,再来报告!”在曹操坚决果断的指挥下,不但击溃了袁军的增援部队,而且攻下了袁军营屯,杀死了淳于琼。袁军的一万多车粮谷也被烧得一干二净。
淳于琼战败被杀的消息传到官渡前线,张合阝看到大势已去,失去了斗志。他同高览把全部攻城器械烧掉,一道到曹营去投降了。袁军粮屯被烧,军心已经动摇。这回又传来了主将投降的消息,更加慌乱,袁军一下子全都溃散了。曹操乘势领兵出击,袁军大败。袁绍和袁谭只率领着八百名亲兵逃回黄河以北。曹操缴获了袁军丢下的全部军用物资和珍宝财物,并坑杀了投降过来的许多袁军士兵。在这一次战争里,袁绍的主力差不多全部被歼灭了。
袁绍经不起这样的惨败。他又气又急,得了重病。公元202年5月,袁绍病死了。他的几个儿子争权夺位,最后竟至互相攻杀起来,结果都被曹操各个击破。公元206年,曹操彻底消灭了袁氏的残余力量,全部控制了过去为袁绍所占据的地盘。
战胜原因和历史意义
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许多次战争中最大的一次战争。在这次战争中,曹操以少数兵力战败了袁绍的十万大军,创造了中国军事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有名战例。
袁绍集团当时占领北方大部地区,人口众多,粮食充足。在地理形势和物资储备上,袁绍都占着优势。然而由于袁绍纵容豪族,任意兼并土地,使河北地区的社会经济不但得不到发展,反而受到更加严重的摧残和破坏。袁绍由强转弱以至最后失败的根本原因,正在这里。
作为交战另一方的曹操,虽然也属于地主阶级,但是比袁绍在农民战争中接受的教训要多一些。对于当时的社会状况有比较清醒的认识。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他厉行法治,打击豪强,推行屯田政策,奖励农业生产。这些政令实施的结果,使原来中原地区的残破情况,在比较短的时间里,得到一定程度的好转。这是曹操能够转弱为强最后战胜袁绍的重要原因。
就战略形势来说,在战争初期,袁、曹双方力量的对比差别是很大的。袁绍在人力、物力上,拥有压倒的优势,在战略上处于主动进攻的地位;曹操兵力弱,装备差,在战略上处于被动防御的地位。但是,曹操能够运用对方的矛盾和弱点,选择适当时机去打击他的敌人。在白马、延津两仗中,曹操局部地削弱了袁军的优势。随后,为了保存军力,准备决战,曹操固守官渡阵地,使袁军始终不能前进一步。最后,许攸来降,告知袁军屯粮情况。曹操紧紧抓住时机,亲领精兵偷袭乌巢,焚烧了袁军的全部军粮。这就使得战局急转直下,大获全胜。
官渡之战,曹操打垮了袁绍,从而奠定了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正是在这个基础上,曹操又进一步地改善了屯田办法。由于人民的辛勤劳动,河北地区的经济逐渐得到恢复和发展,为曹氏父子建立魏国创造了条件。由此可见,官渡之战是使中国北部由分裂走向统一的一次关键性的战争。这次战争对后来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关于这次战争,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是以少击众,以劣势对优势而获胜”的中国历史上的著名的战争;在战略上是符合由于“双方强弱不同,弱者先让一步,后发制人,因而战胜”的原则的重要战例之一。这次战争展示了若干带有原则性的军事策略,如速决战、主动性、灵活性等等,给我们遗留下某些战争的经验和教训,它在我国军事历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页。
赤壁之战
官渡战后的政治形势
东汉末年,我国历史上爆发了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黄巾起义。黄巾起义最后被镇压下去了,但是,东汉政权也在这次起义里走向瓦解。
在镇压农民起义的战争里,东汉各州郡的大官僚壮大了自己的武装力量,成为割据一方的军阀。为了扩张势力,军阀之间互相混战。在黄河流域,袁绍和曹操两大军阀的势力最强盛。袁绍占据今山东、河北一带。曹操的根据地在河南。他把东汉的末代皇帝汉献帝带在身边,挟天子以令诸侯,借皇帝的名义发号施令,在政治上占了优势。
公元200年10月,曹操同袁绍在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发生大战,把袁绍打得大败。曹操乘胜向袁绍占据的地区进军,公元202年(建安七年),袁绍病死了,他的几个儿子和他的政治集团内部发生了分裂。曹操利用这个机会,分别击破他们。经过六七年的战争,曹操肃清了袁氏的残余势力,占有了袁绍原来统治的冀、青、幽、并四州,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公元207年(建安十二年),曹操又亲自率领大军,出卢龙塞(今河北喜峰口),在白狼山(今辽宁凌源东)一带打败了乌桓,解除了东北边境上的威胁。
在统一北方的战争过程里,曹操在政治上、经济上实行了一些改革,如兴办屯田,整修水利,打击豪强分子,减轻百姓租税,选用有才能的地方官吏,等等。这样,北方残破不堪的社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曹操的势力,也随着不断壮大,他的雄心也一天天大起来了。他打算一鼓作气,把盘踞在南方的刘表和孙权两大势力,挨个儿消灭掉,以达到统一全国的目的。曹操和部下研究了向南扩张的战略计划,决定首先攻打刘表。
刘表当时是荆州牧(一州的长官),统治着荆州。他驻在州治襄阳(今湖北襄阳)。刘表是汉朝皇帝的同宗。这个人在汉末虽然有些名望,但是缺乏政治才干,而且没有什么作为。他的集团内部又充满着矛盾。刘表统治荆州,采取“保境安民”的政策,对外很少用兵。在当时来说,荆州这块土地还比较安定,黄河流域一带的小军阀和士大夫,有很多人到那里去避难。其中,有一个重要人物,就是刘表的宗弟刘备。
刘备,字玄德,涿郡(治所在今河北涿县)人,是西汉皇族的后代。早年曾参加过镇压黄巾起义的战争。后来他依附过很多军阀,但是始终没有得到固定的地盘。官渡战争以后,刘备受到曹操的袭击,不得已逃到荆州去投奔刘表。刘表表面上对他很好,内心里却很不放心他。起初,刘表让刘备驻屯在新野(今河南新野县)。不久,刘表又让他移驻樊城(今湖北襄阳县北),想利用他来防守荆州的北面门户,作为抗拒曹操的前哨。刘备的力量虽然不大,但是野心不小。他在荆州积极整训军队,网罗人才,不断扩展力量,准备等待机会,独创局面。当时,流亡到荆州去的和荆州本地的士大夫归附他的很多。著名的大政治家诸葛亮,就是在那时候被刘备再三邀请出山的。诸葛亮在他那篇有名的政治论文《隆中对》里,替刘备规划了争取天下的总策略:东面联络孙权,西面占据荆州和益州(今四川、陕西南部一带),南面拉拢夷、越等少数民族的统治阶级,北面抗拒曹操。依照这个方案,夺取荆州早已列入刘备的“兴复汉室”的计划中了。只是由于当时刘备的力量还很薄弱,所以没有立刻袭取荆州。
曹操准备消灭的另一个有实力的军阀是雄据在江东的孙权。
孙权,字仲谋,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他祖先好几代都做吴郡的地方官。他继承了父亲和哥哥的基业,占有吴郡(治所在今江苏吴县)、会稽(治所在今浙江绍兴)等属于扬州(今江苏、浙江、江西、安徽一带)的六个郡。这一地区,土地肥沃,自然条件比较好。在孙氏地主政权的统治下,这里虽然也发生过一些镇压人民反抗暴政的战争,但是由于地处长江以南,距离中原战场远,受到战火的破坏比较小,社会秩序还是比较安定的。东汉末年,黄河流域长期混战的时候,北方的农民不断流亡到这里来。他们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江南地区农业生产的发展。这是孙氏政权在经济方面的有利条件。在军事力量方面,孙权手下有周瑜、程普、黄盖等战将和精兵几万名。同时,在地理上,据有长江天险,可以作为屏障。因此,孙权的统治基础是相当巩固的。
曹军南下占荆州
公元208年(建安十三年)7月,曹操率领大军南下,攻打刘表。
在出发以前,曹操向他的高级谋士荀(域)征询作战计划。荀建议他派大军直出宛城(今河南南阳市)、叶县(今河南叶县南),同时另派一支轻骑兵由小道急行军,乘敌人没有防备,一下子拿下襄阳,消灭刘表。曹操采纳了他的作战方案,军事进展得很顺利。
事有凑巧,正当曹操的大军走在半路的时候,荆州牧刘表病死了。刘表的第二个儿子刘琮继承了他的职位。同年九月,曹军到达新野。刘琮被曹军的浩大声势吓坏了。他背着刘备,暗地里派人向曹操接洽投降。当时,刘备正驻守在樊城,对于刘琮投降的事,一点也不知道。等他发现情况起了变化,已经来不及组织力量,抵抗曹军。他只得率领部队匆匆忙忙地向江陵(今湖北江陵)方面撤退。
在刘备撤退到襄阳的时候,诸葛亮劝刘备乘机袭击刘琮,占有襄阳。刘备没有采纳。为了收买荆州人心,刘备特意到刘表坟前哭祭了一番,然后快马加鞭地走了。荆州的官员和百姓有很多人跟随刘备一起向南逃跑。一路上,刘备又收容了不少刘表的部队和当地百姓,合计起来不下十多万人,光是运载行李和辎重的车辆就有好几千辆。由于军民混在一起撤退,行动缓慢,每天只能走上十多里路。刘备的部下建议他抛弃随从百姓,迅速轻装赶路,以便抢先占有江陵。刘备还假惺惺地回答说:“要成就大事,必须以人为本,现在百姓愿意跟随我,我又怎能忍心丢开他们不管呢!”但是,当时的情况实在太紧急了。刘备决定派遣关羽带领水军一万人,先由水路乘船退往江陵,等候在那里会师。
江陵是荆州的军事要地,又有刘表贮存的大量军用物资。这些,曹操都是知道的。他恐怕刘备走在自己前头,抢先占有江陵,就亲自率领五千名精锐骑兵,一天一夜走三百里路,追赶刘备。当刘备率领军民退到当阳(今湖北当阳东)东北的长坂的时候,曹操的骑兵从背后赶到了。刘军匆忙应战,被曹军打得大败。形势已经严重到这样的地步,刘备不得不放弃原来退往江陵的计划,也不再顾及随从的军民了。他抛弃所有的辎重,同诸葛亮、张飞、赵云等几十个人,改向侧面的汉水撤退。
为了阻挡曹军的跟踪追击,刘备命令张飞率领二十名骑兵留在最后,作为掩护。张飞保护刘备、诸葛亮等一行人过了长坂桥,就立刻叫人把桥梁拆毁。他睁大眼睛,横着长矛,立马河边,对追来的曹兵,大声喝道:“我就是张飞,来吧!让我们拼个死活!”曹兵早就听说张飞十分勇猛,一时又弄不清情况,大家你看我,我看你,谁也不敢冒冒失失地向前,这样,刘备等一行人才得安全逃脱了。当刘备和部下退到汉津口的时候,正好同关羽率领的水军会合。他们共同渡过汉水。江夏太守刘琦(刘表长子)也领兵前来接应。于是,大家合兵一处,一同到了夏口(今湖北汉口)。
当阳长坂一仗,刘备损失了许多人马和军用物资。曹操顺利地占领了江陵,基本上控制了荆州。他获得了刘表贮存的大量军用物资,还收降了荆州的大批军队。在这种情况下,曹操越发骄傲起来了。在他看来,不仅乘胜追歼刘备,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就是沿江东下,消灭孙权,也只是时间问题了。
蒋干过江说周瑜
曹操打败刘备,占领江陵以后,就打算顺流东下,乘势攻打孙权。他的部下贾诩(许)向他建议说:“您在消灭了袁绍父子以后,紧接着又降服了汉南地方,您的威名已经远播国内,军事力量也比以前强大多了。如果能够利用荆州的丰富资源,休整部队,安抚百姓,使内部稳定下来,到那时候,江东就可以不战而服了。”从当时的情况来说,贾诩的建议是有道理的。但是,曹操由于轻易地取得了荆州,在军事上又获得一连串的胜利,因此,更加滋长了骄傲轻敌思想。他主观地认为,凭着自己当时的政治优势和军事力量,是有可能迫使孙权归降的。他手下有个谋士蒋干同孙权帐下的主将周瑜是老朋友。曹操就秘密派遣蒋干过江去劝说周瑜归降。
周瑜,字公瑾,庐江舒(今安徽庐江)人,出身于官僚地主家庭。东汉末年,凉州(今甘肃一带)军阀董卓兴兵作乱,在黄河流域一带,骚扰得很厉害。各地军阀联合讨伐董卓。孙权的父亲孙坚也以长沙太守的名义起兵参加。在出发以前,他把家眷安置在舒。因此,周瑜和孙坚的大儿子孙策从小就在一起,交情很深。孙策的母亲也把周瑜当儿子一样看待。周瑜24岁的时候,在孙策部下担任建威中郎将,领兵二千人,并且曾经跟随孙策攻皖(今安徽潜山县)。后来,两人都娶了乔公的女儿,孙策娶了大乔,周瑜娶了小乔,两个人又成了亲戚。公元200年(建安五年),孙策死,孙权继承他的事业,执掌江东政权。孙权任用周瑜和长史(相当于秘书长的职务)张昭共同掌管军国大事。此后,周瑜就成为江东武将的首领了。曹军南下,周瑜正确地估计了当时的形势,坚决主张抵抗。这次蒋干来访,他早巳猜中了他的来意。为了先发制人,周瑜一见到蒋干,就对他说:“子翼(蒋干字)不辞辛苦,远涉江湖到我这里来,莫不是替曹操来做说客吗?”蒋干被这一问,只好连忙推说是前来拜访老朋友的。周瑜特意陪同蒋干参观了江东的营垒、仓库、军资、器仗,表示自己的实力非常雄厚,暗示他打消劝降的幻想。蒋干在周瑜那里住了三天,也没有敢提起劝降的事。蒋干回到江北,向曹操复命说:“像周瑜这样有才气的人,不是用言辞能够说动的。”曹操的如意算盘因此落了空。《三国演义》和京剧中的“蒋干盗书”,就是根据这一史实铺演出来的。
孙、刘联合抗曹
早在刘表病死的时候,孙权手下的政治家鲁肃就对孙权说:“荆州紧挨着我们的边境,形势险要,土地肥沃,百姓富足。如果占有了它,就可以创立帝王的事业。现在,刘表刚死,两个儿子不和,部下也各有打算。刘备是个了不起的人物,同曹操有仇。如果刘备同刘表的部下能够齐心协力,我们就应该联络他们,结成同盟。如果他们不能团结,我们就应该另外想办法去对付他们。”鲁肃要求孙权派他用吊丧的名义,去慰问荆州的当权将领,并且说服刘备,要他好好团结刘表部下,同孙权联合起来,对付曹操。鲁肃还说:“事情不能拖延。如果不赶快进行,恐怕曹操就要走在前头了。”
孙权同意了鲁肃的主张,立刻派他出发。鲁肃日夜赶路,不敢耽搁。等他到了湖北江陵境界,刘琮已经投降,刘备正在往南逃走。鲁肃赶了上去,在当阳长坂碰上了刘备。鲁肃就把孙权的意思面告刘备,并且同他谈论天下大事,建议刘备同孙权联合。鲁肃的意见同诸葛亮的主张,正相符合,刘备很是高兴。鲁肃又见到诸葛亮,说:“我是子瑜的好友。”由于他们都主张孙、刘联合,共同抗曹,因此,谈得十分投机,两人从此成了好朋友。刘备还采纳鲁肃的建议,把自己的军队进驻长江南岸的樊口(今湖北鄂城县西北)。
当刘备到达夏口的时候,听说曹操大军即将从江陵顺江东下。他决定派诸葛亮和鲁肃一同前往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面见孙权,陈说利害,以便共同商定联合抗曹的大计。
诸葛亮见到孙权,首先分析了当前的形势。他说:“全国大乱,将军在江东起兵,刘豫州在汉南收集人马,一同跟曹操争夺天下。现在,曹操已消除了他的劲敌,平定了北方,又南下攻破荆州,势力强大,威风得很。刘豫州英雄没有用武之地,逃到这里。希望您能根据自己的力量作出决定!如果您认为可以利用江东的人力、物力,同曹操对抗,不如趁早同他断绝关系。如果您认为自己的力量敌不过曹操,那么为什么不早点解散军队,收起武器,向曹操称臣投降呢?现在,您表面上装作服从,内心里却拿不定主意。事情已经到了紧急关头,您还不能当机立断。恐怕没有多久,亡国大祸就要临头了。”
诸葛亮的这一番话,正好揭出孙权当时的内心矛盾。孙权沉思了一会儿,用愤激的语句反问诸葛亮道:“如果照你这样说,那末刘豫州已经被曹操打得大败,为什么还不投降曹操呢?”
诸葛亮听孙权这样一说,不禁暗自高兴,就抓住他的话锋回答说:“田横不过是齐国的一个壮士,尚且能够不受屈辱。何况刘豫州乃是帝王的后代,当世的英雄。人心都归附他,就像江河的水流归大海一样。他已经决定同曹操斗争到底了。就是不能取胜,也决不向敌人投降。”诸葛亮的这一段话,等于把孙权将了一军。孙权激动地从座位上站起来,怒容满面地说:“我不能拿整个江东地方和十万甲兵,让别人来支配。我的主意已经决定了!现在,没有刘豫州是难以抵抗曹操的。”孙权虽然这样说了,但是他对刘备的力量有怀疑,对曹操所宣传的声势有顾虑。所以,紧接着,他又向诸葛亮问道:“不过,刘豫州刚被曹军打败,又怎能有力量来抗抵这场灾难呢?”
诸葛亮为了解除孙权的顾虑,坚定他的抗曹决心,进一步向他分析了双方力量的实际情况,指出孙、刘联合作战,是可以打败曹操的。他说:“刘豫州虽然刚在长坂战败,但是逃散的战士,现在已经陆续回来,加上关羽从汉水而下的水军,合起来还有精兵一万人。刘琦统率的江夏军队也不下一万人。曹操的兵马,从北方远道而来,已经非常疲劳。听说他们为了追赶豫州,骑兵一天一夜要赶三百多里路。现在他们的力量好比射到尽头的一支箭,就连最薄的一层绸纱也穿不透了。兵法上认为:这样冒险作战,一定要损伤主将。况且北方将士,最怕水上作战;曹操收编的荆州部队,都是被迫参加的,并不是真心归服。因此,他们不会替曹操卖命。”
最后,诸葛亮对孙权说:“您如果真能调派几员猛将,率领几万名精兵,同刘豫州同心协力,联合作战,那就一定能够打败曹操了。曹操失败以后,一定退回北方。这样,荆州和江东的局势就可以稳定下来,三分天下的形势也就出现了。是成功,还是失败,就取决于今天的决策了。”孙权听了诸葛亮的话,很是高兴,立刻召集部下举行会议,以便决定和战大计。
正当孙权召集群臣举行会议的时候,凑巧曹操给孙权送来了一封信。信中威胁孙权说:“我奉了天子的命令进行征伐,大军南向,刘琮已经束手投降了。现在我带领大军八十万人,打算在江东地方同将军比个高低。”孙权把这封信传给大臣们看,许多人都十分害怕。以长史张昭为首的一群投降派,只看到曹操信中吹嘘的兵力,而没有具体分析双方的实际情况。他们议论道:“曹操就像虎狼一样,动不动就假借朝廷名义,征讨四方。今天我们要抵抗他,在道理上说,就如同臣子反抗皇帝一样。况且我们可以依靠来抵抗曹操的,主要是长江天险。目前,曹操已经占领荆州,取得刘表手下成千只战船和大批水军。他指挥全部水陆大军,沿江东下。实际上,长江天险,他已占有了一半。而且在军队数量上,我方更是无法同曹操相比。当前最好的办法,莫如迎接曹操,向他投降。”
大家议论纷纷的时候,只有鲁肃坐在一旁一声不响。孙权起身到厕所去,鲁肃跟着追了出去。孙权知道鲁肃有话要说,就在屋檐下等着他。孙权握着鲁肃的手,问道:“你有什么话要讲吗?”鲁肃爽直地说:“我认为张昭等人的意见,是要断送您的事业。您不能同他们商量大事。说到迎降曹操,我鲁肃倒可以做得,但是您却无论如何做不得。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我投降曹操,总还能保持个一官半职;至于您,请想想看,将会落得一个怎样的结果呢?希望您慎重考虑,早一点决定大计,千万不要听信他们的话!”孙权听了鲁肃的话,叹息地说:“张昭等人的主张,很使我失望。你的分析很正确,同我的看法完全一致。”
但是,像这样关系重大的事情,孙权还不能一下子就决定下来。于是,鲁肃劝他把正在鄱阳(今江西鄱阳)的周瑜召回来,共同确定抗曹大计。
周瑜一到,就对孙权说:“曹操虽然在名义上是汉朝的丞相,其实是汉朝的国贼。将军(称孙权)拿江东作根据地,民富兵强,本来可以为国家除掉坏人(指曹操)。现在,曹操自己前来送死,为什么反而要向他投降呢?”接着,他向孙权具体地分析了当时敌我双方形势和战胜曹操的充分可能性。周瑜指出,曹操这次用兵,有四大不利:第一,北方并没有完全统一,马超、韩遂还在函谷关以西活动,威胁着曹操的后方;第二,曹军多数是北方人,不善于水战。现在,他们却离开陆地,跑到船上来,妄想同我们的水上健儿比个高低;第三,目前正是天寒地冻的时候,战马缺乏草料;第四,把北方的兵士赶到江湖地带作战,他们不服水土,一定要害病。因此,周瑜最后说道:“以上这些,都对曹操的军事行动不利,但是曹操偏偏要干冒险的事。您要想活捉曹操,今天正是大好机会。”周瑜要求孙权拨给他几万名精兵,进驻夏口,保证能够打败曹操。
孙权听了周瑜的分析,抗曹的信心加强了。他对周瑜说:“你的主张同我的想法完全一样,我同曹操是势不两立了!”为了向群臣表示决心,他当场拔出身上的佩刀,狠狠地把面前的桌子砍掉了一个角,并且严厉地说:“从今天起,文武官员有再敢说应当迎接曹操的,就同这张桌子一样!”
联刘抗曹的大计,就这样决定下来了。
当晚,周瑜又去见孙权,对他说:“曹操在信上夸口说有水陆大军八十万人。实际上,他原有十五六万人,而且早已疲劳不堪。新收编的刘表的部队,最多不过七八万人罢了。何况他们对曹操都还怀有戒心,军心不稳。您想想看,曹操带着这样疲劳多病的军队,指挥着心怀二意的降兵,人数虽多,又有什么可怕!”
孙权抵抗曹操的决心更加坚定了。他选拔了精兵三万人,交给周瑜,任命周瑜、程普为左右都督,鲁肃为赞军校尉。让他们带领部队,会同刘备的人马,一同西上,合力抗击曹操。
大战的前夜
当时,刘备正率领本部人马在樊口驻扎,诸葛亮出使柴桑还没有回来。刘备听说曹操的大军就要打来了,非常害怕。他每天都派出官员在江边上巡逻探望,等候着孙权兵马的到来。
有一天,一个担任巡逻的官员看到周瑜率领的大队战船,从东面开来。他赶忙去向刘备报告。刘备派人带了羊、酒等礼物,去慰劳周瑜的部队。周瑜对刘备的使者说:“我因为军务在身,不能抽身去拜望刘将军。假如刘将军能够屈尊到我这里走一趟,那真是再好也没有了。”
刘备得到回报,立刻乘了一只大船,来看周赤壁之战示意图瑜。一见面,刘备开口就说:“现在贵军决定同我们共同抵抗曹操,实在太好了。但不知贵方可以调动多少人马?”周瑜答道:“三万人。”刘备忍不住说:“可惜少了一些。”周瑜充满信心地说:“这么多人已经很够用了,请将军放心。您看着吧,我一定能够打败曹操!”
孙、刘联军继续向西进发,在赤壁(今湖北蒲圻西北,在长江南岸)同曹操的先头部队相遇。那时候,曹军士兵由于不习惯水上生活,很多人都得了疫病,士气很低。两军刚一接触,曹操方面就吃了一个小败仗。曹操被迫退回长江北岸,屯军乌林(今湖北嘉鱼西北),同孙、刘联军隔江对峙。
为了克服北军不习惯船上生活的弱点,曹操命令工匠,把几艘或十几艘战船编为一组,用铁链、铁钉连锁在一起;又在上面铺好木板,以减少风浪的颠簸。这样,不但人可以在船上来往行走,甚至可以在船上骑马。这就是所说的“连环船”。曹操认为这个办法很好,更加得意了。
《三国演义》里,对曹操在大战前夕的得意心情,创造了一段“横槊赋诗”的故事。故事的情节是这样的:在向江南发动进攻的前一个夜晚,被胜利冲昏了头脑的曹操,认为攻下江南,统一天下的日子就指日可待,非常高兴。他决定在水寨主帅的大船上,举行一次盛大的宴会,预祝即将到来的胜利。宴席摆设在大船的中央,文武官员们都分班坐在两边。侍从们个个穿着色彩鲜艳的锦衣绸衫,拿着明晃晃的武器,站在两旁护卫。夜幕渐渐降临,月亮慢慢从东山升起。皎洁的月光,照射在长江水面上,发出万道银光。曹操站在船头上,手里拿着长矛,向四野一望,只见江山景色好像图画一样的秀丽动人,心里真有说不出来的喜悦。他觉得这锦绣江山,广阔国土,不久就要完全属于自己所有了,不禁乘着酒兴,吟起诗来: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无枝可依。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这首诗的前四句,是描写当时的景物的,大意是:月光明亮,星星稀疏,乌鸦向南飞去,绕树转了三周,没有找到可以栖息的树枝。后四句诗表达了曹操希望得到贤才的心情:山是不嫌高的,水是不嫌深的。同样地,明主访求贤才也应当是越多越好。不久以后,他一定会像古代大政治家周公那样,把全国的贤才聚集到自己的周围,使他们为自己服务,帮助自己实现安定天下的政治思想。曹操朗读完这首诗,文武官员都连声称赞。只有一个叫刘馥的文臣对曹操说,这首诗有几句不够吉利,预示着我们南征不会成功。曹操听罢大怒,乘着酒气,一矛把刘馥刺死了。这个故事是文艺创作,不是真有其事。但是,当时曹操对战争实际存在的困难没有正视,盲目乐观和骄傲自满的情绪,确实已经发展到了十分严重的程度。小说中的描写,倒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历史真实情况。
黄盖献计,火烧战船
周瑜的部将黄盖,字公覆,是孙氏政权的三朝元老,很有军事经验。这次,他也跟随周瑜参加了抗曹的战争,来到赤壁。他看到长江里的曹军战船,船头连着船尾,锁在一起,就向周瑜献计说:“现在曹军船只连在一起,我们可以用火攻战术来击破它。”周瑜认为黄盖的计策很好,决定照计实行。
不过,当时正在寒冬季节,经常刮西北风。在江上放火,容易烧着联军自己的船只。黄盖的火攻计划实行起来是有困难的。经过周瑜、诸葛亮等人的研究,估计在冬至前后可能有东南风出现。于是,联军方面,积极进行了火攻前的一切准备工作。
黄盖为了骗取曹操的信任,使他放松戒备,特意写了一封降书,派人送到曹操帐下。信中的大意是:“我黄盖受孙氏政权的厚恩,官位升到将帅。这种待遇可说是不薄了。然而从天下大势来看,江东如果要用六郡的兵力,来抗拒您的百万大军,力量实在差远了,这是天下的明眼人都看得出来的。因此,江东的文臣武将同我的意见一样,都不愿意同您的大军交战。只有周瑜和鲁肃两人,心胸狭窄,见识短浅,硬要作无谓的抵抗。我不忍江东地方被他两人断送,所以情愿向您归顺。周瑜统领的军队有限,是不难打败的。等到双方交锋的时候,我愿意利用自己担任先锋的有利条件,寻找机会,为您效劳。”曹操看了这封信,起初还有些怀疑。但是,他想到自己在政治上、军事上的“绝对优势”,足以使江东文武百官丧失斗志。因此,他认为孙氏政权内部发生分化,也是有可能的。他召见送信的人,对他说:“黄盖如果真心归降,我一定要重用他。”曹操的骄傲轻敌思想一直在滋长着,对于黄盖的归降,他实际上已经是信而不疑了。
公元208年11月的一个夜晚,黄盖带领十只冲锋战船,向曹操的水寨急速驶去。船上装满了浇了油的枯柴干草,还有大批硫磺、烟硝等引火的东西,外边围着布幔。另外,还有一些轻快的小船,系在船梢。冲锋船行驶到江心,黄盖命令各船都张起帆来。船前进得更加快了。黄盖手中高举火炬,命令官兵齐声喊道:“黄盖来降!”曹营中的官兵,听说黄盖来投降了,都走出营门,伸着脖子观望。说话之间,黄盖的船只已经驶近曹操的水寨了,距离只有二里多路。于是,黄盖拔刀大喊:“放火!”号令一下,十只战船就一齐放起火来。当时正刮着猛烈的东南风,十艘战船像十条火龙,直向曹操的水寨冲去。火借风势,风助火威,只见烟火冲天,江面上一片通红。曹操的水寨立刻陷入火海当中。曹操的水军在战船上你挤我撞,争着逃命。“连环船”一时间又分散不开,士兵被烧死、淹死的真是数也数不清。火势越来越猛,一会儿工夫,曹军岸上的营寨也被延烧着了。周瑜在南岸望见北岸火起,知道黄盖已经得手,立刻指挥快速战船,擂动战鼓,全力猛冲上去。这一仗,把曹军杀得人仰马翻。曹操的大部人马和所有战船,顷刻间都灰飞烟灭了。
在烟火弥漫里,曹操带领着残兵败将,向华容(今湖北潜江西南)小道撤退。不料,又遇上狂风暴雨,道路泥泞,简直没法通过。曹操命令所有老弱残兵,找来树枝杂草,铺在烂泥路上,骑兵才勉强地走过去。那些老弱残兵被人马碰倒,受到践踏,又死伤了不少。刘备、周瑜的军队水陆并进,把曹操一直赶到江陵县境。打了这一仗以后,曹操元气大伤,兵员损失了一大半。他只好留下一部分军队防守江陵和襄阳,自己率领残部退到谯郡(郡治在今安徽亳县)去了。
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辉煌战例
赤壁之战以后,全国的政治局势发生了一个新的变化。曹操经过这次挫败,退回到北方,势力局限在北部中国,再也没有力量南下扩张势力。公元220年(建安二十五年),曹操病死,他的儿子曹丕在同年废掉汉献帝,自己做了皇帝(文帝),国号魏,建都洛阳。孙权经过这次战争,巩固了在江东的统治,接着又以建业(今南京市)为中心,向南扩张地盘,发展成为后来的吴国。联军的另一方刘备,战后乘机南下,攻占荆州的武陵、长沙、桂阳、零陵等四郡;不久,又向孙权借得南郡,从此才有了一块根据地。公元214年(建安十九年),刘备从刘璋手里夺得益州,逐渐发展成为蜀国为后来的蜀国。赤壁之战对于魏、蜀、吴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具有决定性的意义的。
三国鼎立形势图在这次战争里,曹操的军队号称八十万人(实际上只有二十多万人),处于优势地位;孙、刘联军共五万人,处于劣势地位。但是,战争的结果,却是联军胜利,曹军失败。这是什么道理呢?让我们从交战双方的政治、经济措施和战略、战术的运用等方面来加以考察吧。
官渡之战以后,曹操虽然在人力和物力上,都获得了很大的扩展,但是,当时黄河流域一带,经济还没有全面恢复。军民在长期战争以后,渴望得到喘息的机会。荆州人民在刘表“保境安民”的政策下,生活一向比较安定。曹操的军事行动,也不能不引起他们的反感。因此,曹操这次用兵,时机是不够成熟的。由于一连串的胜利冲昏了曹操的头脑,他过高地估计了自己,过低地估计了敌人。他主观地认为孙权害怕自己的声威,将会献地投降;刘备势穷力尽,可以一战而败。因此,曹操的战略措施不是孤立敌人,各个击破;而是妄想军事、政治双管齐下,一下子就把问题解决。然而事情的发展,并不像曹操的设想那样,孙权和刘备不但没有屈服,反而结成了牢固的联合阵线,来对付曹操。这不能不说是曹操战略上的错误。
同时,由于骄傲轻敌,曹操集中军队从长江一路向江东进发。在长江水面上,善于陆战的北方军队也不能发挥他们的特长。再加上疲劳、疾病、新旧部队的矛盾等等因素,这就使曹操在军事上的优势逐渐向劣势转化。
至于孙、刘联军方面,在客观上,战胜的条件似乎不多。但是,由于主要领导人周瑜、诸葛亮、鲁肃等没有被曹操所宣传的八十万大军所吓倒,而是能够正确地从政治、经济、军事、地理、气候等方面具体地分析敌我双方的情况,因而得出正确的判断。
在作战指导上,他们比较谨慎,同曹操的骄傲自满、麻痹大意有所不同。最后,联军针对敌方连锁战船的弱点,使用黄盖提出的“火攻”战术,一下子把曹操打得大败。赤壁之战在我国军事史上创造了一个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辉煌战例,这次战争有力地说明了主观指导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
街亭之战
公元228年(蜀建兴六年)初,蜀丞相诸葛亮兵出祁山(今甘肃西河县北祁山堡),首次发动攻魏战争。
公元227年,诸葛亮上后主刘禅《出师表》,主张应“北定中原”,尔后遂率军北屯汉中,作北伐的准备。公元228年,诸葛亮从汉中出师,扬言从斜谷道取眉阝(今陕西眉县东北),但他实际上是兵分二路:一路以赵云、邓芝为疑军,进据箕谷(今陕西太白县境内)为疑兵,诸葛亮像将魏军部分主力吸引到郡县一线;另一路则由诸葛亮亲率主力向西北攻打祁山,军纪严明,行动迅速,兵锋所至,魏军大惊。原魏控制之下的天水(今甘肃甘谷县东)、南安(今甘肃陇西县西南)、安定(今甘肃镇原县东南)三郡望风叛魏归蜀,天水将领姜维向诸葛亮投降。魏国朝野一片恐慌,魏明帝曹睿准备亲征,大将张率军西上。
在蜀魏之战的关键街亭一役中,诸葛亮误用马谡为先锋,马谡不遵照诸葛亮的吩咐,又不听副将王平的劝阻,一意孤行,舍城而据山,最后被张邰切断水道,大败而溃。惟王平鸣鼓自守,徐徐收兵。街亭失守,诸葛亮进无所凭,眼见取胜无望,便带兵撤回汉中,自请降爵三等,以右将军代理丞相事,奖励王平并挥泪斩马谡。
一出祁山以后,诸葛亮连年用兵,北伐攻魏,但战绩平平,威胁终比不上一出祁山。
柴壁大战
公元402年(后秦弘始四年,北魏天兴五年),魏秦在柴壁大战,魏重创后秦主力。
时北方诸国之中,数北魏与后秦为强。公元402年春,后秦国主姚兴派主力伐魏,以义阳公姚平、尚书右仆射狄伯支等率军4万为先锋,姚兴自领军队为后继。北魏也遣毗陵王拓跋顺等率6万军队为先锋,拓跋琰领大军继后。
公元402年两军会于晋南汾河岸边。时姚平据有柴壁(今山西霍州市附近),姚兴自率众近5万与姚平隔汾水相望,姚平在汾水之东,姚兴在汾水之西。拓跋琰听从部下的意见,一方面增设重围,围困姚平;另一方面,隔断姚平与姚兴的联系,使姚平供给不足。公元402年秋,姚平无奈,弃城而逃,被北魏兵击垮,而西岸的姚兴无法救援。柴壁一役,后秦损失狄伯支、唐小方等40多位大将及主力近4万人。从此,北魏力量大增,而后秦实力受创,再也无力与魏一争高下,魏奠定其入主中原的基础。
淝水之战
前秦皇帝苻坚雄心勃勃,总想灭亡东晋,统一天下。他在几次跟东晋的小接触中,打败了晋军,于是就骄傲起来,自以为天下无敌,不听别人的忠告,终于向东晋发起了大规模的进攻。
出兵之前,苻坚召开军事会议,宣布了要进攻东晋的决定。当时一些善于逢迎谄媚的大臣赶紧奉承说:“陛下出兵去打东晋,一定能旗开得胜,马到成功,胜利是可以预料的。”可是尚书左仆射权翼却表示反对,他严肃地指出:“东晋虽说偏安江南,力量薄弱,可他们内外齐心,君臣和睦,还有谢安、桓冲这些有名的将领,都是智勇双全之人。依我看,目前去攻打东晋,恐怕时机还不成熟。”太子左卫率石越也附和说:“权翼说得对,东晋还有宽阔浩瀚的长江作为天然屏障,我们切不可小看他们。”苻坚一听,不由得火冒三丈,他怒气冲冲地说:“长江有什么了不起!我的军队这么多,只要我一声令下,每个人把马鞭子扔进长江,就能把江水截断。那时候他们还拿什么做屏障?”
苻坚不听权翼、石越等人的劝告,一意要进攻东晋。他下令强迫征发各族人民补充兵力,征集大量的军用物资,在东晋孝武帝太元八年(383年)八月,亲自统率全国八十多万军队,号称百万大军,浩浩荡荡地向东南地区进发了。苻坚让他的弟弟阳平公苻融带步骑25万为前锋,又命羌族的将领姚苌为龙骧将军,督益、梁州诸军事。九月,苻坚亲自从长安出发,领兵六十余万,骑27万,前后千里相连,旗鼓相望。苻坚到达河南项城时,后续部队还在陕西咸阳一带,从水路走的部队也是连绵万里,运船万艘。其声势之大,为历史上所罕见。
面对前秦苻坚的大举进攻,东晋群臣都很紧张,当时能用来御敌的军队不到十万人,主要就是谢玄所统领的北府兵,双方兵力相差太大。但这时东晋由文武全才的谢安担任宰相,掌握军政大权,还有桓冲与他通力合作,一起出谋划策。在强敌压境、生死存亡的关头,原先勾心斗角的东晋统治集团,在谢安的领导下空前地团结起来。他们决心抵抗前秦的进攻,并紧张地进行了军事部署。谢安自任征讨大都督,命令他的弟弟谢石负责指挥全军;侄子谢玄担任前锋,带领八万兵马阻击秦军;又派胡彬率领水军五千,赶去增援淝水河边的寿阳城(今安徽寿县);同时他又把淮北人口南迁到淮南,实行坚壁清野,不让敌人在当地取得补给。
谢安是经验丰富的良相,他知道在大敌逼近的这个关键时刻,自己的一言一行,都会直接影响到人心士气,所以故意装出若无其事的样子,外出游玩,谈笑风生,努力消除人们的紧张情绪。谢安对谢玄的北府兵寄予厚望,谢玄向他请示退兵之策,谢安只说:“我已经安排好了。”语气非常冷静,有信心。他又特地请谢玄下棋,平素谢安棋技不如谢玄,常为下手;现在谢玄因局势危急,无心对弈,谢安却反而聚精会神,步步紧逼,使谢玄难以取胜。谢安的镇定自若,增强了谢玄抗敌取胜的信心。
前秦苻融率领的前锋部队,经过一个多月的日夜行军,到达了淮河北岸的颍口(今安徽颍上正阳镇),苻坚亲自率领的主力军,随后也赶到了项城(今河南沈丘西南)。他求胜心切,不等其他各路人马到齐,就命令苻融进攻寿阳。寿阳是个军事重镇,它的得失对于整个战局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这时奉命增援寿阳的晋将胡彬还在半路上,寿阳的防守能力很弱,因此苻融很快便攻下了寿阳城,守将徐元喜等被俘。胡彬接到寿阳失守的消息,只好退守硖石山(今安徽寿县西北)。
苻融攻下寿阳以后,一面继续攻打硖石山,一面派部将梁成带领五万人马,占领军事要地洛涧。梁成在那里扎下了许多水寨,把谢玄带领的八万晋军,阻挡在洛涧东边。谢石、谢玄率领北府兵西进至距洛涧25里处驻扎,不敢贸然向前。
这时退守硖石山的胡彬被前秦军队围困,粮草将尽,遣人求援,但送信的人中途却被秦军捉获。苻融大喜,认为晋军兵力寡少,粮食不足,可以轻易将其击败,他赶忙把情况报告给在项城的苻坚。苻坚闻讯,更是喜出望外,急于取胜的心理使他把大军停在项城,自己带轻骑八千,匆忙秘密赶到寿阳。
到了寿阳,苻坚派尚书朱序到晋军大营去劝降。这朱序本是东晋的将领,四年以前,他在襄阳与前秦军队作战,兵败被俘,留在了前秦。现在他见秦晋交兵,认为自己为东晋出力赎罪的机会到了。所以他到晋营不但没有劝降,反而向谢石提出了破秦的建议。他说:“秦兵百万,势不可挡。现在应趁他们各路兵马还未到齐,先打败他们的前锋,挫伤他们的锐气。你们什么时候进攻,我可作个内应,协助你们。”谢石等人经过反复研究,决定改变原先采取的“欲不战以老秦师”的消极防御方针,先发制人,首先袭击洛涧的秦军,让朱序在晋军进攻秦军主力时再配合行动。
谢玄派战斗力较强的北府兵将领刘牢之,带领一支人马,在夜晚神不知鬼不觉地来到洛涧,向秦军阵地发起突然袭击。正在睡梦中的秦将梁成,听到喊杀声,吓出了一身冷汗,慌慌张张地从床上爬起来,上马迎战,结果被刘牢之一刀砍翻,送了性命。秦军失去主将,无心再战,晋军乘胜追击。谢石带领晋军主力渡过了洛涧,在离寿阳城只有四里地的八公山下,扎下营寨。这一战,刘牢之等先后斩杀和俘虏前秦军队一万五千余人,尽收其器械军资。北府兵以五千之众,击歼数倍于己的敌人,初战获胜,大大提高了东晋军的士气。这是淝水大战的前哨战。
在寿阳城里的苻坚,接二连三地接到洛涧方面失利的消息,再也沉不住气了。他忐忑不安地和苻融一起登上寿阳城楼,望晋军动静,只见晋军阵势森严,旌旗如林,八公山上密密麻麻,不知道有多少晋军在东奔西突地苦练杀敌本领。看到这种情景,他心里着实吃惊不小,对苻融说:“你看,这里满山遍野全是晋兵,怎么能说他们不行呢!”他连忙下令,要各处秦军严加防守,没有他的命令,不许出击。其实,八公山上并没有多少晋军。苻坚他们是因为在洛涧吃了败仗,挫伤了锐气,心慌气馁,眼花缭乱,才把八公山上被风吹得左右摇摆的草木,看成是晋兵在练武了。这就是成语“草木皆兵”的来由。
由于前秦军队屯扎淝水为阵,东晋军队难以渡河作战,尽快击败敌人前锋的计划无法实施。如果久拖不战,待秦军主力聚齐,对东晋极为不利。在这关键时刻,谢玄筹划一计,他派人前往前秦军营,对苻融说:“你们远道而来,临水为阵,这不是要速战速决,而是作持久战的准备。如果你们把阵地向后稍稍移动一下,使我军得以渡水,让双方将士在此决一胜负,岂不是一件挺痛快的事嘛!”当下苻坚聚部下共议,诸将都主张不让东晋军队渡水,主张前秦军队仍应阻遏淝水,东晋兵少,前秦军多,这是万全之策。苻坚在寿阳城看到东晋军容威严,虽然也有点胆怯,但仍恃自己兵力众多,急于决战,谢玄的建议正符合他急于求胜的心理,于是他不顾众议,答应了谢玄的要求,而且自作聪明,想着让自己的军队稍作后退,待东晋军半渡淝水的时候,立即派骑兵向对方猛扑,逼水冲杀,以此取得胜利。苻坚的决定得到了苻融的支持。
到了约定的日子,苻坚传下号令,叫秦军拔营后退,让晋军渡河。但就在这时,苻坚根本没有预料到的情况发生了。原来前秦士卒大多是被强迫抓来的汉族和其他许多少数民族百姓,他们厌恶这场互相残杀的战争,更不愿为压迫、剥削自己的前秦政权卖命,因此他们毫无斗志;前秦的一些将领,包括部分暂降苻坚的少数民族首领,或者是被前秦所灭的亡国之君,他们各怀鬼胎,都想伺机夺权,因而惟恐前秦不乱。所以前秦军队貌似强大,实际上很脆弱,经不起一点风浪。将士们一听到向后撤退的命令,军心马上动摇,队伍一下子失去了控制,像决了堤坝的洪水,掉转头来拼命地向后奔跑。
这时谢玄和谢琰、桓伊等率北府精兵八千人,疾速涉渡淝水,向着前秦部队大力奋击。苻融见此情景,大吃一惊,竭力指挥,想让部队稳住阵脚,组织反攻,但前秦士卒早已不听指挥。乱军之中,苻融因从骑倒下而被晋军所杀。这时,朱序又在前秦阵地后面高喊:“秦军大败了!秦军大败了!”前秦士兵看到主帅被杀,又听到朱序的喊声,更加失去了节制,惊恐万状,如鸟兽散。谢玄等率大军全力歼敌,一路追杀,直追至寿阳城西面三十里的青冈,才收众回兵。前秦军队阵上被杀的、人马自相践踏而死伤的,满山遍野;幸存者拼命逃跑,在途中听到风声鹤唳,也以为是晋兵追至,受惊再加上饥饿、伤病,又去了十之七八。苻坚也在混乱中中箭受伤,他一口气逃到淮北,清点了一下残兵败将,原来的几十万人马只剩下不足十万了。
谢石、谢玄连夜派人回建康报捷。当报捷的军士赶回建康的时候,谢安正在跟客人下棋。接到捷报,他起先还装得若无其事,把信扔在床上,继续下棋。客人问他有什么事。他轻描淡写地说:“小儿辈打败了敌人而已。”送走客人以后,他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由于过分激动,过门坎时,竟连木屐上的齿也碰断了。
淝水大战以后,东晋的安全得到了保障。前秦吃了败仗,力量大大减弱,鲜卑人、羌人、匈奴人和汉人纷纷反秦自立,组织了许多政权。苻坚战败回国不久,也被他的部将、羌族人姚苌捉住杀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