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

小字标准大字

背景色

白天夜间护眼


第二章 陶器艺术(3)

五代陶瓷工艺

五代十国期间,陶瓷生产仍以越窑青瓷为主。吴越的钱氏家族为了生存下去,不断向中原几个王朝贡,用瓷器送礼,最多一次竟达14万件,表现了五代青瓷的生产能力和发展水平已相当高了。这时的越窑青瓷称“秘色瓷”,意思是庶民不能使用,专供宫廷用瓷。釉色青翠莹润,器壁薄,器形规整,口沿细薄,转折处棱角分明,给人轻巧之感。器物有杯、碗、盘、茶托、执壶、罐等。

五代青瓷的釉层透明度好,很讲究纹饰上的加工,大量运用划花、刻花、印花的手法在瓷器上装饰荷花、牡丹、秋葵、龙凤、鹦鹉、人物和风景等题材,它承袭了唐代金银器和铜镜、织绣的特点,花纹精美,构图严谨,表现了五代青瓷的高度水平。

文献中还提到五代时的柴窑,有所谓“雨过天青”的比喻,形容它“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但目前尚未发现实物。

宋元陶瓷工艺

宋元时期,特别是宋代,由于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进步和繁荣,对文化和艺术的重视,使陶瓷工艺在唐代基础上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成为宋代工艺美术中最为突出的一个品种,名窑遍布全国南北各地,生产规模扩大,呈现出百花争艳的繁荣局面。制瓷工艺、釉色、造型和装饰等方面均有丰富多彩的发展,出现了很多艺术水平高度完美的作品,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的光辉的一页。

宋代的陶瓷产地,著名的有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即所谓五大名窑以及越窑系、青白瓷系、定窑系、耀州窑系、钧窑系、磁州窑系等六大窑系,此外还有建窑、吉州窑等专烧黑釉的瓷窑。官窑的称谓始于宋代,在宋代官窑是指由朝廷直接经营管理的瓷窑,而实际上,民窑中技艺精绝者也大都被朝廷指定烧制贡瓷、汝窑、哥窑、钧窑、定窑、龙泉窑、景德镇窑、建窑等均是如此。宋元时期对外交往频繁,朝廷也十分重视对外贸易,在贸易往来中,瓷器一直是出口的大宗商品,精美的宋元瓷器成为中国在世界各国人民心目中的象征,称颂中国为瓷器之国。

宋代,中原地区和南方的制瓷成就对北方少数民族地区影响很大,北方辽、金统治地区在学习和吸取汉族工匠先进制瓷技术的基础上,结合本民族生活习惯,创造出带有民族和地区风格的陶瓷工艺品。元代陶瓷工艺出现新的格局,由于战争的破坏,北方各著名瓷窑除钧窑外大多被迫停产,大量有技艺的匠师逃亡到南方,南方景德镇在元代成为规模最大的制瓷中心。景德镇窑成为新的官窑,在元代以及日后的明清各朝专烧供朝廷使用的贡瓷。元代陶瓷工艺的成就是创造成功青花和釉里红等釉下彩瓷器,从而改变了宋代以青瓷为主的刻花、划花、剔花和印花等装饰工艺,开创了在白瓷上彩绘的制瓷工艺新纪元。

宋代青瓷

宋代遍布于南北各地的名窑中,青瓷的烧造占有绝对的优势,不仅在南方大量烧制,在北方也得到普及,出现了汝窑、耀州窑、钧窑等许多烧制青瓷的名窑。反映出人们、尤其是社会上层普遍对青瓷的迷恋和偏爱,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自古以来对玉的崇尚和追求,早在唐代的陆羽在比较邢窑的白瓷和越窑的青瓷时就称道:“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不如越一也;若邢瓷类雪,越瓷类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邢不如越三也。”可见,人们喜欢青瓷的似玉以及它更适宜于品茶,这种时尚在宋代表现得更充分。

越窑对南北各窑青瓷的发展影响很大,在北宋初年,建都于汴京(今开封)的北宋政权与南方吴越王朝有28年交叉并存的历史,吴越王朝在进贡中原的物品中有大量的越窑瓷器,为了增强贡瓷的华贵气氛,多采用刻花、划花、堆塑和浮雕等手法美化器物,这些对宋代北方各窑青瓷的装饰风格有直接的影响,随着北方各青瓷名窑的崛起以及南方景德镇窑、龙泉窑的盛烧,唐代盛名一时的越窑逐渐淡出了历史舞台。

汝窑汝窑始建于北宋初年,窑址在今河南省临汝县,因古称汝州而得名。汝窑真正的盛烧应在朝廷弃定窑改用汝器之后的四五十年间,其全盛时期为宋徽宗执政时期,后随北宋的复亡而消沉。南宋叶真的《坦斋笔衡》中记载:“本朝以定州白瓷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瓷器,故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汝窑为魁。”南宋陆游《老学庵笔记》:“故都时,定窑不入禁中,惟用汝器、以定器有芒也。”王室认为“定器有芒不堪用”而改用汝器,实际上对青瓷的偏爱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宋代各窑中,汝窑列各窑之首,在汝窑的工艺中,最为人称道的是其釉色,其呈现出天空中淡淡的青色,就如雨过天晴般的明朗,被誉为天青釉,这种天青釉色的烧成一方面要求胎和釉中含铁量恰当,烧成时的还原焰火候控制适度;另一方面与釉料中含有玛瑙成份有很大关系,在汝窑窑址附近发现有玛瑙矿石,玛瑙的成份是氧化硅,是瓷釉中重要的组成。天青釉的幽雅、纯正给人富有理性的美感,与宋代崇尚自然含蓄、淡泊质朴的审美追求相一致。

汝窑瓷器制作极为工整,里外施釉,釉水匀净,造型极富理性,尤其注意转折细节的处理,由于对釉色和造型的重视而极少装饰纹样,有的仅为二至三条弦纹作装饰。为使器物外观完整,烧时选用极细的“芝麻钉”支撑住足部满釉支烧。汝窑瓷器的造型以文房用的笔洗最有特色,其他有弦纹炉、瓶、瓷枕和盘碗等。由于汝窑器盛烧时间短又主要烧制宫廷御用瓷器,遗留下来的实物甚少。汝窑瓷器中,有一件天青釉如意形瓷枕,不仅天青釉色极为典型,也是目前传世汝窑器中器形最大的一件,现存于广州市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

官窑宋代官窑,南北宋均有烧制,对北宋和南宋的官窑又有“北官”和“南官”的称谓。北官窑址设于汴京(今开封),开始于“大观”、“政和”年间,由于历史上的开封正处于黄泛区内,其城址在今开封地下六至八米深处,所以北宋官窑的确切窑址尚未确定;南官窑址在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先于凤凰山下设修内司窑,后立新窑于郊坛下,今窑址已修复并对外开放。

宋代官窑的釉色主要为粉青和月白,以粉青为上,色调淡雅含蓄。官窑瓷器最主要的特点是,部分器物通体釉面布满裂纹,细小的裂纹形成特殊的视觉效果,通常称之为“开片”,裂纹的大小有别,形成的颜色也不一样,这种裂纹只产生在釉和胎的接触面,釉的表面触摸不到。官窑的“开片”纹形成不同特征的纹理,其中大而直的,好似冬天江河中的冰裂千变万化,被誉为“冰裂纹”,又有些呈曲线分叉的,称“蟹爪纹”。官窑瓷器另一个特点是胎体中含铁量过高,致使烧成的器物多为深褐色和深紫色黑胎,又因其足底不挂釉,露出黑胎而称作“铁足”,其口沿部则因釉的流动而挂釉极薄,隐约透出带有紫色的胎骨,被称作“紫口”,“紫口铁足”成为鉴定宋代官窑的一个依据,也使青瓷的釉色美得到充分的体现。

宋时由于金石学的诞生,另外,商周青铜器的频繁出土引起了对古代历史的研究,使宋瓷出现了许多仿古的造型,官窑更是首当其冲,大量烧制炉、鬲、觚、觯等礼仪雅器,其中最典型的是弦纹瓶和贯耳瓶,这些仿古瓷器制作极为精细、规整,造型古朴、典雅。其他器形为洗、碗、瓶等。

哥窑浙江省龙泉县是南宋青瓷的著名产地,被列入名窑的有哥窑和龙泉窑,最早的记载是明代嘉靖五年(1566)刻印的《七修类稿续编》一书,内有:“哥窑与龙泉窑皆出处州龙泉县,南宋时有章生一、章生二弟兄各主一窑,生一所陶者为哥窑,以兄故也,生二所陶者为龙泉,以地名也;其色皆青,浓淡不一;其足皆铁色,亦深淡不一。旧闻紫足,今少见焉,惟土脉细薄,釉色纯粹者最贵;哥窑则多断纹,号曰百圾碎……”

哥窑瓷器与南宋官窑器在装饰艺术特点上极为相似。哥窑胎土与官窑相仿,因含铁量高烧成深褐色和深紫色,釉色有粉青、月白、米黄、墨绿等深浅不一,其中以粉青最佳,烧成后的器物也具有紫口铁足的特征。哥窑中也有不少通体出现裂纹而以开片著称,除有呈现与官窑开片相似的冰裂纹和蟹爪纹外,有些开片的纹路纵横交错,形成极细的细眼称“鱼子纹”,另有纹片细碎的断纹称“百圾碎”,此外哥窑的“开片”在同一件器物上裂纹有粗细之分,呈现出深浅层次的两种颜色,较粗疏的纹片呈黑色,较细密的呈黄色,这一特征被誉为“金丝铁线”,这是哥窑产品区别官窑产品的主要特征。“开片”的出现,本来是工艺上的缺陷,是因为胎坯和釉料在受热冷却时因膨涨系数不同而产生的,一般情况下胎和釉的膨胀系数一致或相差不大,釉面不合有裂纹,烧成后胎和釉成浑然一体的效果,但当胎的膨胀系数比釉的膨胀系数小到一定程度时,釉和胎的接触面就会在烧成后的冷却过程中形成裂纹,宋代的匠师们正是巧妙地利用了这一烧成过程中的弊端,掌握了烧制和冷却速度对裂纹形成的规律,使器物平添了一份生机和自然的美感,因为这种自然形成的裂纹,在艺术上有别于人们刻意描绘的纹饰,有一种偶得的天然的意境,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这与宋人崇尚理性、追求质朴、高雅的审美情趣相吻合。

哥窑瓷器的器型除日常用品碗、盘、洗外,也有各式仿古器,如炉、尊等,造型多挺拔庄重、釉层丰厚,给人以精练,稳重的观赏效果。

钧窑钧窑的窑址在河南省禹县神垕镇,禹县北宋时称阳翟县,金时更名为钧州,钧窑之各由此而来,鼎盛时期为北宋徽宗时期,至金元后继续盛烧。

钧窑瓷器的主要特点是釉色在天青色基础上出现变化,具有绚丽多彩的色彩效果。在唐代,花釉瓷器已突破一件瓷器只有一种色彩的传统特征,但唐代的花釉仅仅局限于黑胎器物上,宋代不仅将这种技艺应用到青瓷工艺之中,而且出现前所未有的效果,其中最突出者属钧瓷。

钧窑瓷器釉色的基调本是浓淡不一,幽雅的天青色,所以钧瓷仍属青瓷,青瓷釉色中的呈色剂主要是铁,也许是偶然含有铜的釉料在一定温度下使天青色呈现出与铜红交织在一起的缤纷色彩,由于铜的成份不同又形成被誉为“海棠红”和“玫瑰紫”等不同的倾向,给人以变幻无穷的色彩联想。有如雨过天晴后天空中的彩虹一样绚丽灿烂,有人借用唐代诗句“夕阳紫翠忽成岚”来形容它。这是又一例宋代匠师利用工艺上的偶得,因势利导地发展出一种独具审美价值的制瓷工艺,这种别出心裁的创造力是钧匠师们对制瓷工艺的重大贡献,钧窑的这种工艺被称为“窑变”。以传世的宋代钧窑实物上可以看出,匠师们对烧成色彩把握的熟练程度,许多钧窑器如洗、尊、花盆等,在其口缘内侧的釉色含铜少,主要呈天青色只有少量泛红呈玫瑰紫色;而器外侧的釉面则含铜多出现海棠红和玫瑰紫交融在一起的效果。

钧窑瓷器的釉面效果还有一个特点,是其瓷釉常常出现一种与色地不同的呈不规则流动状的细线,它的形态极像蚯蚓在泥土中游动的形状,人后戏称为“蚯蚓走泥纹”。其形成的原因与钧瓷的烧制工艺有关,为避免瓷坯在高温烧造时破裂和变形,先低温烧制一次,但低温烧制时会出现一些细小裂纹,在挂釉高温烧制时,使温度较低的部分釉质流入和填补裂纹造成的空隙,就形,成了这种似蚯蚓走泥的纹路,这不仅使我们欣赏到一种特殊的纹理美,也给我们在鉴定宋代钧窑器物时提供了一条线索。

钧窑钵钧窑在北宋以后,北方的金、元时代继续发展,生产范围从河南扩大到河北、山西等地形或钧窑瓷系,但艺术上不如宋代精美。北宋时钧窑器型多为花盆、洗、炉、瓶、尊等,最有特色的是花盆,造型变化多样,有圆形、鼓形、海棠花形多种,具有独特的风格。

景德镇窑江西景德镇窑是我国著名的产瓷地区,自唐代开始烧造青瓷,至宋代已成为独具特色且规模很大的名窑。

宋代景德镇窑最突出的成就是创烧成功著名的“青白瓷”,这种“青白瓷”呈一种透明的淡青色,釉色青中有白,青白相间故而得名。青白瓷的烧成:一是因为景德镇地区瓷土不仅存量丰富,而且质量极好,用这种瓷土烧成的瓷器白度极高;二是景德镇窑施釉很薄,透明的釉色能透出洁白的胎色。

景德镇窑还有一个特点,即釉质的流动性大,一般瓷器的釉是用风化比较浅的瓷石配以适量的釉灰制成的,釉灰的主要成份是碳酸钙,而景德镇窑的釉料中碳酸钙含量较高,致使釉的流动性大,这一特点使青白瓷又常被称为“隐青”瓷和“影青”瓷。称“隐青”是因为釉的流动性大,使刻纹和器形转折处由于积釉较厚而呈色较深,而无纹饰的部分釉薄而呈色较浅,又因纹样疏密,转折的不同使釉色产生微妙的虚实变化,这种含蓄的忽隐忽现的釉色变化,被称为“隐青”。称“影青”则是因为釉的流动性大,使得器物表面平滑透亮、光照见影而得名。

景德镇窑的装饰风格在北宋早期大多光素无纹,中期以后,人们为追求釉色忽隐忽现的“隐青”效果,使刻花和划花在器物上大量出现,划花是用专门的篦状工具在坯体上进行刻划而成,经常被用来描绘云气、水波以及花草的叶脉。除刻花和划花外,还有印花工艺,北宋晚期因需求而产量大增,使印花技术被广泛应用。景德镇窑的装饰纹样非常丰富,以花草、人物、动物、水波、云气等为主,其中人物题材主要是婴戏;花草题材以牡丹、莲花、芙蓉、菊花居多;动物纹样主要是飞凤、芦雁、鸳鸯等。器形主要有壶、碗、盘、盏托、梅瓶等,其中碗是常见的器形,北宋时期随着人们审美时尚的变化,逐步形成一种“鼓腹高足碗”,这种碗圈足小而高,器壁薄,器底则厚,口沿微白外撇,时代特征非常明显;另一种专做饮茶用的碗也很有特色,其圈足小,器壁斜而高,外观挺拔秀丽,用这种碗喝茶不易留滓,这与宋时既饮茶汁又吃茶末的饮茶习惯有关。

景德镇窑的青白瓷极受人们的喜爱,随着技术和经验的不断提高和成熟,使用青白瓷成为一时风气,浙江、安徽、湖南、广东、福建等地广为仿制,最终在长江以南地区形成庞大的青白瓷系,以出土看,产品不仅广销长江流域,更涉及全国十九个省区,而且还大量出口海外,主要为日本、朝鲜、东南亚和印度洋沿岸。

龙泉窑龙泉窑窑址在浙江省龙泉县,在介绍哥窑时已谈到龙泉窑,依明代史籍记载,龙泉窑即当时兄弟二窑中之弟窑,哥窑烧瓷以黑胎、开片著称;弟窑瓷器则以胎白、釉色取胜。

现据考证,龙泉窑创烧于北宋,它是在越窑、瓯窑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北宋早期龙泉窑胎体粗厚、釉色青淡、釉层较薄,尚无日后成为名窑时的特征,北宋中期以后,随着越窑、瓯窑的衰落,龙泉窑得到迅速的发展,而龙泉窑真正盛烧并成为名窑的时间是在南宋迁都临安(今杭州)以后,由于南宋官窑产量不能满足朝廷用瓷,在很大程度上依靠龙泉窑供瓷同时南宋政权非常重视对外贸易,外销量激增,这些因素促使龙泉窑进入自己的鼎盛时期。

鼎盛期的龙泉窑瓷器最大特点是胎薄釉厚,最为人称道的是它的釉色和釉质,其创烧成功的粉青、梅子青釉,是历代青瓷所追求的类玉效果的最高体现,如果与宋代龙泉窑的粉青、梅子青釉相比,唐人所称“类玉”、“类冰”的越窑青瓷就只能说是一种比喻和赞美。南宋龙泉匠师后所创造的釉质使青瓷真正达到了犹如碧玉一样的效果,成为我国古代青瓷无与伦比的典范。

龙泉窑瓷器的釉色之所以有这样高的成就与其在南宋时开始采用石灰碱釉有关,这在青瓷烧造史上是一个创造性的进步,这种釉在高温下非常粘稠,不易流动,使器表能挂住厚釉,南宋龙泉窑青瓷的釉层比普遍青瓷厚达一倍以上,釉厚使釉的浓度也大为增强,致使釉色具有深厚的质感,这是一般薄釉器无法达到的。另外,龙泉窑瓷器釉层中含有大量密集的气泡,使照到釉层上的光线产生强烈的折射,釉层表面呈现出玉一般含蓄而柔和的雾光,龙泉窑中的粉青釉正是以这种柔和淡雅的效果博得世人的赞美。龙泉窑青瓷中的梅子青釉则更上一层楼,这种釉色是通过烧成温度的严格控制,以及进一步增厚釉层,使釉质呈色柔嫩,像梅子一样滴翠清澈,由于这种梅子青釉在烧制时极难控制,致使烧成的器物很少,凡成功者皆视为珍品。

龙泉窑的器形多种多样,有各类盆、盘、碗、炉、盏、壶、瓶等。造型规整、线条圆润柔和、圈足宽阔而矮,具有稳重感。在装饰上早期普遍刻花和划花,纹样有波浪、云纹、焦叶、婴戏等。到南宋中期,为突出釉色的美感一般通体不施装饰,但能充分注意到瓷釉在烧成过程中转折和棱角部位形成的不同厚度,如在器物突出的棱线部位,由于不易挂釉使釉层较薄,隐约透出胎骨,使胎骨时隐时现,制瓷匠师们抓住这一效果并有意追求,使整器颜色深线变化不一,器物造型结构即清楚又含蓄,不时隐露胎骨和棱线,这一特点被誉为“出筋”。龙泉窑的造型和装饰工艺中还常常使用堆贴和浮雕的手法。

耀州窑耀州窑窑址在陕西省铜官县(今铜川)黄堡镇,宋时属耀州,故名耀州窑。耀州窑创建于唐,由于瓷土原料丰富而得天独厚,唐代烧制品种较杂,入宋后专烧青瓷发展迅速,北宋中期以后成为我国北方独具地方特色的名窑。

耀州窑以宋代其他青瓷名窑追求釉色的精美,崇尚平淡无饰的装饰风格不同,而足以其粗放的装饰风格和丰富的装饰纹样,显示了与众不同的北方民窑特征。早期,耀州窑瓷器受越窑影响较大,处在学习、模仿越窑的不成熟阶段,中期以后,制瓷匠师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特点开创了耀州窑青瓷刻花、划花、印花和剔花装饰新风貌,尤其是印花和剔花更使耀州窑瓷器独具特色。耀州窑属于厚胎器物,随着瓷胎的增厚,其刻花装饰改以剔花工艺技术,即深刻的手法,制作时先沿纹饰的轮廓线垂直刻下,进刀较深,在深刻的同时,纹饰以外按一定的坡度近深远浅地剔去适当胎体以形成浅浮雕效果。这种剔花装饰施釉后,由于纹样周围的凹处积釉厚而色泽浓使纹样层次更为清楚,色彩反差显著增强,大大增强了装饰效果,不少作品在剔花基础上,再施以划花,如在鱼纹的周围,施加波浪式的篦纹,不仅使主纹的形象更加生动,而且其线条规则划一,极富装饰趣味。与剔花同时,印花装饰也广泛使用,印模的风格也较粗壮、浑厚,在装饰风格上与剔花器物表现出相同的地域特征,随着产量的增大,印花装饰成为主要装饰手法,纹样多印在碗、盘、洗等器物的内壁,印花布局严谨,讲究对称,一些较精致的作品,往往有三四层重叠花纹,效果丰满。

耀州窑的器型以盘、碗最有特色,此外瓶、罐、壶、盆、炉、钵无不具备。装饰纹样有牡丹、菊花、荷花、忍冬、婴戏、飞凤、翔鹤、鱼、鸭等,其中婴戏纹很有特色,在小碗的碗心部分婴儿做各种游戏姿态,有戏于花间的;有两婴在竹技上荡秋千和在梅竹丛中嬉戏的;有三婴儿匍匐在地争夺花球的;更有四婴儿在一把莲花上,上面两婴做骑马姿态,下面两婴儿荡秋千的,均表现得天真可爱。花鸟纹也表现得生动自然,折枝花、缠枝牡丹等以及各式莲花、飞鸟、水波游鱼等是耀州窑瓷器常见的装饰题材。

宋代白瓷

在我国陶瓷史上,白瓷的烧制大大晚于青瓷,这是由于白瓷的烧制要求比青瓷更高的技术,主要是严格控制胎和釉的含铁量,这一技术自六朝出现白瓷以来,至唐代的邢窑已得到根本的解决。

唐代晚期邢窑开始消沉,代之而起的是定窑的白瓷,在通常人们所称的宋代汝、定、官、哥、钧五大名窑中,定窑是惟一烧制白瓷的,其生产的白瓷以不同的色度和精美的装饰工艺把我国的白釉制瓷工艺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尤其在北宋中期以后改用煤作为燃料,不仅大大提高了质量,还能更有效地控制烧成温度而有利于白釉的呈色。除定窑外,河北磁州窑烧制的白瓷,采用白釉绘黑花的装饰工艺,为我国元代以后的白釉彩绘瓷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定窑定窑窑址在今河北省曲阳县灵山镇的涧磁村和东西燕山村,曲阳县宋时属定州所辖,故名定窑。生产瓷器从唐代开始经五代,到北宋时已达鼎盛时期。定窑以烧制白瓷为主,兼烧黑釉、酱釉和绿釉瓷器。

定窑白瓷的艺术风格与唐代邢窑已完全不同,其胎体轻薄,质细而坚;釉色中微微闪黄,这与定窑用煤作燃料有关,已明显不同于邢窑白瓷的色泽,这种暖白色的米黄色调给人柔和、恬润的美感,被誉为“象牙白”。此外,与唐代邢窑的素净有别,定窑的瓷多刻花、印花等装饰工艺,由于定窑是薄胎器物,决定它不宜深刻,而精细的浅刻花要求纹样特别精致。定窑的刻花纹样多与划花相结合,采用梳篦状工具在釉面上划出花纹,如旋转流畅的水纹,密排的水纹线形成一个中间色调的灰面,线条整齐自然,常有几条小鱼在水中忽隐忽现。定窑刻花纹样大多生动、活泼、流畅,有时仅简单几条刻纹,却已生意盎然,具有很高的艺术境界。定窑刻花瓷器在烧成后,其刻刀所到的凹处因釉条而内现淡黄色,刻刀未及的地方釉少则呈与胎本色调和的中间色,通体的釉色因刻花线条的深浅有别而变化,又由于浅刻使得这种变化非常微妙。定窑的印花也很有特色,北宋后期印花达到高峰,一般多为模压阳文,用刻有花纹的印模在瓷坯未干时印出花纹,纹样题材主要有牡丹、莲花、石榴花、萱草、游鱼、飞凤、云龙、鸳鸯、孔雀、雁、鸭等。印花纹样的风格与刻花轻松、流畅的动感不同,多以规则的均齐图案装饰于盘、碗的内侧,图案布局严谨,结构严密紧凑,线条精秀工整,纹饰繁而不乱。形象接近自然,也有进行巧妙的夸张变形。如一大盘内侧为四只飞翔的孔雀,孔雀之间是一株牡丹,整个图案如一幅布局严谨的装饰图案,给人一种恬静、幽雅的视觉享受,这些印花纹饰在暖白色釉面上,同样显现出微妙的深浅变化。

定窑白瓷在北宋中后期为使产量提高,采用了支圈覆烧的装窑工艺,即将瓷坯覆过来反扣烧制,这样一匣装多器,使产量成倍增加,这样的装烧法还有器物不易变形的优点,但因覆烧,口沿不能挂釉而形成芒口,当时采用了镶金、银扣来掩盖这一弊端,这虽然能使器物增添高贵华丽的艺术效果,但毕竟损害了瓷器所特有的统一协调的美感,而且费工费时,这也是北宋朝廷后来冷落定窑白瓷的原因之一。

定窑器物多以盘、碗、瓶等生活日用品,造型的处理表现了匠师高超的技艺,盘、碗等造型工整,大多采用直线处理,器型转折处棱角分明,交代利落,挺拔秀美。在宋代瓷器的造型中,瓷枕是一种不可忽视的品种,我国古代的枕具大多要求有清火、安神的功能,瓷枕具有清凉、去热的物理特征,很早即成为驱火、明目的理想寝具,宋代各窑均有烧制。定窑的一件孩儿枕,以形象的手法塑造了一个活泼可爱的儿童,在把握儿童的头部和身躯比例时,采用夸张的浪漫手法将头部表现得很大,使儿童胖、圆、甜的特征更加突出的表现出来,更令人称道的是儿童的背臀部位与枕面应有的弧度适形在一起,起到微妙的心理感受,这种奇妙的构思和纯熟的艺术处理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磁州窑宋代磁州窑是我国北方著名的民间瓷窑,窑址在今河北省邯郸市的彭城镇,因古称磁州而得名。此外,河南省修武县的当阳峪窑,河南禹县的扒村窑、汤阴县的鹤壁集窑,以及山西、陕西、山东等地的众多民间瓷窑都属磁州窑系。磁州窑的产品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长期以来深受劳动人民的喜爱。

磁州窑瓷器的胎质较粗松,有白釉、黑釉等各种器物,其装饰艺术的突出成就是开创了在白釉上绘黑花的技法,为元以后的陶瓷彩绘工艺奠定了基础。这种白釉绘黑花瓷器笔触流畅、奔放,纹样活泼,技巧熟练,匠师们表现出精湛的手绘功底,同一种花纹可以随手变幻出各种形式,令人叹为观止。装饰纹样题材广泛,主要有荷花、牡丹、龙凤、游鱼及婴戏等都表现得格调清晰,矫健挺拔,挥洒自如,形成了非常健康的地方民间风格,最成功的是对牡丹花的描绘,如“铁锈花折枝牡丹梅瓶”一株怒放的牡丹在微风中轻轻摇曳,枝叶茂盛,花枝穿插自如,与器形的转折自然相适,显得笔触灵活,生气盎然。另一件优秀作品是“黑花龙纹瓶”,瓶身上下为菊瓣纹,龙纹形态逼真、矫健有力,是历代陶瓷作品中龙纹的杰作,表现了磁州窑匠师高超的艺术水平。

其次,是白釉剔花技法,所谓剔花,是在胎上先施黑釉,在釉层将干未干时,将纹样以外的地子剔除,花叶上再剔出花蕊和叶筋等,使纹饰具有浅浮雕感。除白釉绘黑花和白釉剔黑花外,磁州窑装饰工艺还有白釉刻花、刻划花兼绘花,珍珠地划花,绿釉釉下黑彩和低温铅釉三彩等。

磁州窑器形品种繁多,造型与装饰风格一样极富乡土气息和民间色彩,这一特征在宋瓷中是别具一格的。特别是瓷枕形式多样,画面多取材于当时人民喜闻乐见的生活小景,赋有生活情趣,成为不可多得的宋代民间绘画和民俗学研究的宝贵资料,如马戏、熊戏、婴戏、儿童钓鱼、观鸟、蹴球、赶鸭、抽陀螺等应有尽有。这些画着墨不多,但赋有情趣。另外,在瓷器上题写通俗的诗句和民谚做装饰,开创于唐代长沙铜官窑、磁州窑釉下黑彩继承了这个传统,如一件瓷枕枕面上题写“众中少语,无事早归”的句子,反映当时民众的某些思想意识。

宋代黑瓷

黑瓷的烧制与白瓷一样,需要有效地控制胎和釉中的含铁量,白瓷是要将含铁量控制在百分之一以下;黑瓷则相反,要使铁的含量达到百分之八以上,而且要严格控制烧成温度,才能烧出乌黑发亮的黑釉瓷器,我国东晋时已基本掌握了黑釉瓷的烧制技术。

唐以前黑瓷的烧造远不如青瓷和白瓷盛行。进入宋代后,烧造量激增,在已发现的窑址中有三分之一都有黑瓷出现,甚至产生了像建窑、吉州窑这样的专门烧制黑釉的名窑,这在宋以前是没有的。这种现象与宋代盛行饮茶有关,饮茶在我国始于西汉,到唐代已不分南北在社会各阶层中普及开来,尤其是始于宋代的斗茶风,使饮茶具有了超乎止渴作用以外的修生养性价值,社会上层、文化艺人、寺院僧人尤爱此道,宋徽宗就经常与臣子斗茶。宋代的茶叶先制成半发酵的膏饼,饮前碾成细末,沸水冲开后浮起一层白色茶沫,在宋代青、白、黑、酱各种釉色的茶盏中,黑釉瓷器最能衬托白色茶沫而受到人们的重视,产生具有特殊审美价值的黑釉装饰工艺。

建窑建窑是宋代著名的黑瓷产地,窑址在今福建省建阳县水吉镇。建窑原是当时从多烧制黑瓷的民窑之一,产品多为碗、盏等茶具。史籍记载,宋徽宗赵佶提倡饮茶用建窑瓷器,建窑曾一度专为朝廷烧制供斗茶的黑釉茶盏,在出土的茶具底部刻有“供御”、“进盏”等字样,说明是送往宫中的贡瓷,使有关记载得到印证。建窑茶具,不但在国内流行一时,周围邻国也竞相仿效,当时浙江天日山的僧人多用建窑盏饮茶,许多日本留学僧学成后带回国去,称之为“天目盏”在日本极受珍视。

建窑瓷器的艺术魅力在于黑釉中有丰富的呈色变化,这是因为釉中铁的成份在高温下形成结晶,又因烧成工艺和形成肌理的不同,出现多种变化的装饰效果,当时的匠师逐渐掌握了不同效果的烧制工艺,产生出建窑瓷器的不同品种,其中最著名的有兔毫、油滴、玳瑁斑等。

兔毫。在宋代许多诗文中记述了饮茶的茶盏,绝大多数讲的是福建建窑的产品,其中提到兔毫、玉毫、兔毛斑、金丝等,都是兔毫的不同名称。这种黑釉茶盏,器身里外布满细长的条状纹理,很似兔毛,这种细条纹通常在黑釉中闪现银灰色和黄褐色。兔毫的形成原因是由于胎中氧化铁过高,在高温中部分铁质熔入釉中,铁质被烧过程中产生的气泡带到釉面,当烧成温度控制到一定程度时,富含铁质的部分釉质就会流动产生条纹,冷却时这些铁质就会呈现在釉面。

油滴。油滴结晶釉是建窑黑瓷又一个品种,这种釉的釉面可以看到许多具有银灰色金属光泽的小圆点,形似油滴而得名,其大小不一,大者可达数毫米,小的仅针尖大小,据科学分析,油滴本身的铁含量比周围釉体大10倍左右,这些具有银灰色光泽的小圆点实际上是由一群密集的赤铁矿小晶体组成,这种铁的氧化物在高温下聚集,冷却时在釉层表面定形,一般釉厚处油滴大,薄处则小。油滴的形成和烧成温度有很大关系,促进其形成的温度范围只有20度左右,建窑的油滴盏中还有极少数呈现蓝色,这些不规则出现的窑变蓝色,油滴在国内仅发现一件,流散到日本的有两件,现保存在日本奈良正仓院,被视为国宝级文物。

吉州窑吉州窑在江西吉安县永和镇,因宋时属吉州而得名,吉州窑始烧于五代,兴于北宋,鼎盛于南宋。宋代吉州窑专烧黑釉瓷器,以釉面色泽千变万化而著称,著名品种有“玳瑁盏”、“油滴盏”、玳瑁盏釉色赋有变化,以黑、黄等色交织混合在一起,有如海龟的色斑。

吉州窑匠师还创造出别具一格的“剪纸贴花”和“木叶贴花”新工艺。剪纸是我国民间艺术的一个门类,宋时在我国各地民间已很流行。本是室内装饰及服饰上的花样,把这种民间工艺移植到黑釉茶盏上,既丰富了瓷器的装饰,又使我们了解到南宋时期江西民间剪纸的部分内容,纹样有象征春天的梅花以及牡丹、芍药、海棠、凤蝶等,还有用吉祥文字,如“福寿康宁”、“金玉满堂”、“长命富贵”等。制作时先将剪纸粘贴于胎上,然后施釉,烧后低质印痕因釉少呈黄色与周围黑釉形成对比,又因釉质流趟形成特殊的肌理,极赋装饰情趣。“木叶贴花”是利用树叶,烧后在釉上出现叶纹,这些工艺使吉州窑的黑釉瓷器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宋代制瓷业兴旺发达,是我国古代陶瓷业发展的鼎盛时期。为了满足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物质生活的需要,器物造型丰富多样,有的轻盈俏美,有的匀称修长,为后世留下了许多优秀的作品。

宋瓷品种繁多,一类器物又有许多不同的形式。如瓶,就有玉壶春瓶、梅瓶、橄榄瓶、直颈瓶、胆式瓶、多管瓶、葫芦瓶、贯耳瓶等十几种造型,其中最有特色的是梅瓶、玉壶春瓶和直颈瓶、橄榄瓶。下面分别进行造型分析:

梅瓶:在宋瓷中是最常见的一种,小口、短颈、肩上耸、阔肩、收腹,瓶体重心在上部,形成俏丽、修长的造型,惹人喜爱,是盛酒的用具。上海博物馆藏二件磁州窑白地黑花梅瓶,瓶身上书“清沽美酒”,另一书“醉乡酒海”。

玉壶春瓶:侈口、细颈、圆腹、圈足,瓶体重心在下部,造型端庄稳重,优美舒展,一直为元、明、清陶瓷造型所沿用。

宋瓷刻划花图案直颈瓶:直口、口颈相连,颈长、扁圆腹,圈足,造型古朴典雅。

橄榄瓶:瓶体口足小,腹部大,呈橄榄(枣核)形,造型别致优美。

此外,宋瓷造型中的壶、罐、炉、尊、盆、洗、盒都大量烧制,造型都是变化多样。尤其是枕,宋时大量烧制,以磁州窑的产品最为丰富。此外,前面提到的定窑婴儿枕,造型天真活泼,是瓷枕中的精品。景德镇有影青的童子荷叶枕,耀州窑的孩儿枕都是设计巧妙,神态生动的优秀作品。镇江出土一青白瓷卧女枕,人物身材秀美,神情栩栩如生。

宋瓷在纹饰上,题材丰富,花卉是主要装饰内容。其他龙凤、仙鹤、鸳鸯、麒麟、鹿、鱼、婴戏也是常见题材,和优美的造型组成和谐完美的整体。

辽、金的陶瓷工艺

辽瓷的窑址主要有内蒙巴林左旗林东上京窑、林东南山窑、林东白音戈勒窑,赤峰的瓦缸窑,辽宁辽阳县江官屯窑,大同市西郊青瓷窑村及北京龙泉务窑。

辽瓷主要品种有白瓷、黑瓷和辽三彩陶器。器型有杯、碗、盘、碟、壶、罐等,另外是具有契丹族特色的杯口长颈瓶、鸡腿瓶、马蹬壶(鸡冠壶)、海棠长盘等。其中鸡冠壶以造型别致,富有民族特色而著名,它是仿皮革制成的器皿的一种瓷器造型样式,还保留了皮革条、缝纫等痕迹,壶上部有一口,口边有一鸡冠形有孔的大鼻,壶的重心在下部,形体端庄饱满。而鸡腿瓶是辽瓷中很特殊的一种样式,体形瘦长,小口,适合抱取,用来盛酒。

辽瓷的装饰手法有刻划、印贴、画花和三彩,纹样有游鱼、牡丹、莲花、鸟兽、人物和几何纹等。

辽代白瓷的烧造仍以定窑最佳,称“辽定”。典型作品如白瓷雕莲纹注壶。

金瓷的主要窑址是河南的钧窑,安徽的宿州窑和泗州窑,陕西的耀州窑,河北的官台窑,山东的淄博窑,山西的侯马也有金的产品。常见器型有碗、钵、盆、罐、瓶等。由于战争年代,要求产量大,成本低,这些金瓷盛行“叠烧法”,既经济又实用。方法是在盘、碗里刮下一圈釉,露出胎骨,这是金瓷的主要特点。产品较粗糙,纹饰简单,一般是白釉、黑釉酱色釉和茶绿色釉。

元代陶瓷工艺

元帝国的建立,结束了宋、金、西夏对峙分裂局面,国内市场的统一,有利于商品经济的繁荣,进一步刺激了制瓷工艺的发展。元代制瓷工艺在我国陶瓷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页。元代的钧窑、磁州窑、霍窑、龙泉窑等主要窑场,在宋代的基础上,仍继续生产传统品种,由于外销瓷的增加,生产规模普遍扩大,大型器物增多,烧造技术更加成熟,青花、釉里红的正式烧制成功,是元代陶瓷匠师们总结前代经验,继承传统的结晶,是中国绘画技巧与制瓷工艺的进一步结合,使具有浓厚中国风格的釉下彩瓷器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颜色釉的烧制成功,是元瓷又一突出成就,高温烧成的卵白釉、红釉和宝石蓝釉,突破了传统的青瓷、白瓷的局面。琉璃器的制作在元代也得到很大发展。南方景德镇窑逐渐成了全国陶瓷生产中心,元代在此设立“浮梁瓷局”,据《陶记略》记载有官、民窑300余座。官窑产品比较精美,装饰花纹中常有“枢府”字铭,又称枢府窑。

龙泉窑在元代还大量生产青瓷,并大量外销。这时龙泉窑的特点是器型高大,胎体厚重,瓷瓶高达1米左右,瓷盘直径可达60厘米,碗的口径达42厘米。釉色青中泛绿而透明,光洁如镜。元代龙泉窑的器型高足杯、荷叶盖罐、凤尾尊、环耳瓶、菱花形大盘等,纹饰采用划、刻、印、贴、镂、堆等多种方法,题材内容丰富,有荔枝小鸟,双鱼、灵芝、八仙、八卦、八吉祥、昆虫鱼虾、杂宝、莲花、牡丹等,此外还有“金玉满堂”、“大吉”、“福”、“寿”、“王”、“国”、“张”等文字装饰,一类是吉祥祝语,一类是窑业主和工匠姓氏,此外龙泉窑还有“八思巴”文,是忽必烈统一中国后,一个名叫八思巴的人创造的一种文字,推行时间不长,但在瓷器上反映出来。

钧窑钧窑的烧造始于北宋,但形成窑系则在元代,窑场扩大到北方广大地区,烧制的质量不如宋代精美,往往挂釉不到底。但是元代钧瓷中也有不少优秀作品。如北京后桃园元代遗址出土的一对钧窑双耳瓶,高63厘米,花式口,莲花座,造型别致优美,釉色艳丽,是元钧窑瓷器珍品。河北保定出土的钧窑大盆,月白色釉,盆内外有大块红斑9处,盆口径45厘米。呼和浩特市出土的一件元代钧窑堆花三足炉,有阴刻“己酉年九月十五小宋自造香炉一个”铭文,这件香炉器型浑厚凝重,颈部堆贴麒麟,腹部饰有饕餮纹和铺首衔环纹,双鱼纹耳,通体天蓝色釉,高达42、7厘米,是元钧瓷一件优秀作品。

元钧瓷特点是胎质粗松,釉光泽差,多棕眼,以月白色为主,很少见有红紫交融的玫瑰紫和玫瑰红釉色。造型多为民间日用品的碗、盘、炉、钵、瓶、缸等。

磁州窑元代磁州窑场遍及中原及黄河南北,产品质量远不及宋代精致,主要生产白釉黑花器,造型硕大、浑圆、厚重,主要的器型有白釉黑花大罐、大瓷盆及白地黑花瓷枕。在纹饰上有花卉、鱼藻、人物故事图案,此外还在器物上题写长篇诗句作装饰,如元大都遗址出土的一件白釉罐上,腹壁草书七言绝句诗—首:“百草千花雨气新,今朝陌上尽如尘。黄州春色能(浓)于酒,醉杀西园歌舞人”。

景德镇窑的新成就

青花瓷器“青花”是指应用钴料在瓷胎上绘画,然后上透明釉,在高温下一次烧成,呈现蓝色花纹的釉下彩瓷器。青花瓷器的烧制成功,在中国陶瓷史上具有划时代的伟大意义。它的优点是:①着色力强,色彩鲜艳,呈色稳定。②青花是釉下彩,纹饰永不脱落。③钴原料储量丰富。④白地蓝花,明净素雅,由于用色的深浅浓淡,呈现出丰富多彩的艺术效果。

唐代湖南长沙窑在9世纪就已采用含铜和铁的矿物为彩料在釉下彩绘,烧制成功了釉下彩。到了北宋,长沙窑这种釉下彩装饰方法为河北磁州窑所继承,窑工们使用当地含铁矿物作为彩料,烧出了白地黑花釉下彩。釉下彩绘的技法从唐代后期至元经历了400年的发展,终于臻于成熟。

元青花瓷器实物有近年出土的带有年号的“至正十一年”的青花大瓶,故宫博物院有一青花罐,是延徴元年(1314)的作品,釉色青翠,画法娴熟。南京博物馆收藏一件元代青花梅瓶,造型及纹饰都非常漂亮。元大都遗址出土的“元青花凤首扁壶”,整个壶体为扁形,壶嘴是凤头;凤的双翅分别在壶身两侧,凤尾巧妙的形成壶柄,造型优美,纹饰绘制的非常精巧。“青花八棱罐”通体青花彩绘,釉色鲜润淡雅,腹部八面菱形开光内绘有松、竹、梅、鸳鸯等;肩、颈部饰折枝花卉,口边绘菱形柿蒂纹,底足饰变形荷花瓣纹带,是元代青花中极罕见的珍品。

釉里红釉里红是指以铜红料在胎上绘画纹饰后,罩以透明釉,在高温还原焰气氛中烧成,使釉下呈现红色花纹的瓷器。

釉里红是元代景德镇工人的重大发明,它与青花工序大体相同,同为釉下彩,唯呈色红蓝各异,同样用笔在胎上绘花,但用料铜、钴有别,它们同需在高温下烧成,但对气氛要求不同,釉里红对窑室中气氛要求严格,铜非得在还原焰气氛中才呈现红色,由于烧成难度大,产量更低,传世与出土的元代釉里红数量不多,常见的器物有瓶、罐、碗、盘、把杯等。国外菲律宾出土了一批元代釉里红瓷器,国内有北京丰台出土的釉里红玉壶春瓶,保定窖藏的一对青花釉里红盖罐,江苏吴县收藏一件釉里红龙纹盖罐,腹部釉里红为地,衬出白龙,红色艳丽,极为难得。

卵白釉、铜红釉和蓝釉景德镇在元代烧造一种印花小足器,其中以器内印有“枢府”字样的为最好。这种瓷器胎体厚重,釉不透明,色白微青,恰似鹅蛋色泽,故称卵白,是明初永乐甜白釉的前身。

元景德镇颜色釉中另一著名产品是铜红釉,红釉的制作是将一定量的含铜物质作为着色剂掺入釉中,由于烧成技术难度大,因此产量低,器型少,传世和出土的器物有盘、碗、印盒等小件器物,红色不够纯正,直到明初永乐时期,才烧成了呈色鲜艳的永乐鲜红。

元代,景德镇烧成了高温蓝釉,一种是蓝釉金彩,是在烧成的蓝釉器物上,用金粉描绘纹饰,再次烘烤后,金彩永不脱落。另一种是蓝釉白花,在通体蓝釉地色上,衬以白色花纹,蓝白相映,对比强烈,色彩分明。扬州一件蓝釉白龙梅瓶,通蓝的瓶身上配以神态生动的白龙,与故宫陶瓷馆的一件蓝釉白龙盘的装饰方法完全相同,是二件极为引人注目的艺术珍品。

元代陶瓷的造型和装饰

元代陶瓷的造型既有继承,又有创新,造型一般很大,胎骨厚重,粗犷有力,主要造型有罐、瓶、执壶、盘、碗、匝和高足杯。

罐罐是元瓷中一种常见的器物,大体上分两类:一类是直口、削肩,肩以下渐扩,到腹部内收,平底,整个造型敦实肥矮。另一类直口,短颈,溜肩,肩腹交接处有双耳,平底,造型精致。

瓶瓶类以梅瓶、玉壶春瓶最有特色。梅瓶小口,丰肩,收腹,口部加高,一般不带盖。

玉壶春瓶是元代最有特色的品种,口部呈喇叭形,颈部修长,腹圆圈足,造型重心在器皿下部,稳重优美。

把杯(高足杯)是元代瓷器中最流行的器物,口微撇,近底处较丰满,承以上小下大的竹节式高足。

盘是元瓷器中数量较多的一个品种,盘大多为折沿,分菱花式口和圆口两类,圈足,是大型折沿盘。

元装饰纹样

上鱼藻纹,下鸳鸯荷花纹元代瓷器的装饰纹饰,分主纹和辅纹二类。主题纹样有植物纹的松竹梅,又称“岁寒三友”,它具有清高、坚贞不屈的含义,这是元代具有时代特点的装饰题材,表现了汉族文人对异族统治的不满情绪和高风亮节的心情,在明清时代被广泛应用,松枝画的很细、形象逼真,梅花有开有合。此外,牡丹、莲花、蕃莲、菊花、牵牛花、芭蕉、灵芝、山茶、葡萄、海棠、瓜果,无不描绘的生动逼真。动物纹有龙、凤、鹤、鹿、鸳鸯、鹭鸶、狮子、鱼、海马等,画得生机勃勃。辅纹则有卷草、回纹、蕉叶、云肩、莲瓣(八大码)、钱纹、锦地等,元代的瓷器纹饰层次繁密,但不杂乱,有时在一件作品上有七八层装饰纹样,但主次分明,主体纹样突出颇具匠心。元瓷的花朵留有白边,不填满色。叶有一至五个尖瓣,呈葫芦状。藻纹排列有序,叶粗根细。往往在罐的肩部装饰垂云纹,也叫灵芝纹。常把鸳鸯荷花及水纹安排在一件器物上,有很强的生活气息。器皿的足部多安排莲瓣纹,又称“八大码”。值得重视的历史故事题材的出现,如箫何月下追韩信,蒙恬将军等,对明清两代瓷器上人物故事的题材给予重大影响。

琉璃器

它是一种铅釉陶,产地在山西,琉璃器在元代很发达,广泛应用于宫殿和寺庙的建筑上。元大都出土了琉璃脊兽、瓦当、滴水以及须弥座等构件,釉色丰富,制作精美。

琉璃还被用来大量制作寺庙的各种器皿。故宫博物院收藏有至大元年汾阳琉璃待诏任塘成造刻铭的琉璃香炉,炉身浮雕有牡丹、龙纹及莲瓣纹图案。元大都还出土过一件三彩龙凤琉璃香炉,炉身浮雕凤纹,炉顶塑成山形,一龙盘绕其间,形象庄重大方,釉色绚丽。

明清陶瓷工艺

明代陶瓷

白瓷居首,青花瓷成为主流,各种彩瓷、色釉大量涌出。紫砂陶崛起。品种多质量高前所未有,行销国内外。

(一)江西景德镇窑

景德镇设御器厂,官窑58座,民窑近千座,形成了“工匠来八方,器成天下走”的盛况。瓷器有“彩绘瓷”、“颜色釉”两大类。

1、彩绘瓷

有釉下彩、釉上彩多种类型。

青花早期用郑和下西洋带回的“苏泥勃青”为原料。特点是呈色浓艳,烧制中,色与釉渗和产生自然斑点,格调深沉雅静。如永乐青花压手杯(故宫藏品),坦口圈足,上展下收,造形端庄,釉色甜润。在腹部画缠枝莲,纹样饱满秀丽,口沿和足上画两道花边,工致严谨。另有宣德青花折沿盘。绘后用“吹釉法”施釉,釉色匀净透明。里外都有纹样,盘心弦纹“开光”画“折枝枇杷绶带”,形象洗练生动,双弦外以朵花环绕,沿边绘缠枝牡丹。”造料制样,画器题款,无一不精,堪称“瓷、色、画三绝”。宣德青花海水双龙瓷扁瓶以“苏泥勃青”为颜料,色泽深艳,腹部饰满海水纹,颈部饰卷草纹,缠枝莲纹各一道,是明代青花中的代表作品。

中期改用江西“平等青”,显色清淡光润雅致。后期用云南“回青”,发色蓝中泛紫,浓艳幽菁。晚期用浙江“土青”,蓝中泛灰,不及以前。

釉里红明初发展成熟。如宣德“釉里红高足碗”(上海博物馆藏),坦口收腹细腰展足,造型秀丽。釉色白中泛绿。外壁用釉里红抹出三条鱼形,浓重沉静如游水中,洁净雅致。

釉上红彩明初成功。有洪武“红彩龙纹盘”(南京故宫出土),用线描手法满绘云龙纹。“盘壁表里各画五爪红龙两条及云彩两朵·灯光透映两边花纹叠合为一。”两面彩绘又称“夹彩”。

填彩在胎上用钴料双勾轮廓,廓内填入色料而成,如宣德“青花红彩海兽高足杯”(上海博物馆藏),青花画波涛,釉上红彩画海兽。

斗彩釉下青花画纹样一部分,再釉上加以彩绘凑其全体,上下逗合构成,又称“逗彩”。成化年间创始。釉上多为平涂,有点彩、覆彩、染彩、加彩等手法。只加在所画人物外衣上,称为“一件衣”。如“成化斗彩人物杯”(故宫藏品),敛口收足造型饱满小巧。画柳岸文人童子,釉上覆涂红绿彩,是“成窑一件衣”的典型。彩色增加称“五彩”,一个纹样从里转外谓“过枝花”。

五彩纯粹釉上彩绘、颜料有红、绿、黄、赭、蓝。以红、绿、黄为主,多彩绘制,色调浓艳强烈喜庆,嘉靖万历年间突出。如万历“五彩镂空云风纹瓶”,立沿细颈兽耳大圈足。口沿与腹部镂雕。通体加五彩勾绘。还有“五彩人物洗”,内外皆施彩绘,也是代表作。

素三彩以黄、绿、紫为主,格调清雅,适用于祭礼和宗教。弘治、正德年间已经盛行。

“流霞盏”万历年间、壶隐道人吴为特制薄胎,“卵幕杯”和绚丽的“流霞盏”别具精巧。

2、颜色釉

明代有重大成就。

白釉永乐“甜白”,“白如凝脂,素如积雪”,恬静洁白纯净,适宜填绘五彩,又名“填白”。成为彩瓷发展的先决条件。

红釉永乐“鲜红,”光色纯隐,“殷红灼烁、宝光耀目。”如永乐“红釉高足碗”,印有云龙纹釉色鲜艳,碗心篆款“永乐年制”。突出的有宣德“霁红”,“其明如镜、其润如玉、其红如鸡血”。又称“鸡红”、“积红”、“祭红”、“宝石红”。胎、釉较厚致,红而略暗,与带紫“钧红”不同,器口挂釉少,呈白色口缘称“灯草口”,对比生辉,典型有宣德红釉菱花盘,通体深红鲜丽,十个菱瓣“出筋”,即微露白色胎绒。浑厚明丽耐看。晶莹凝重为铜红釉高峰。后有嘉靖“矾红”,色泽发橙,是低湿铁红烧成稳定。

蓝釉承元代而提高。永乐“翠青”,深蓝厚润,闪宝石光泽,又称“霁青”。深沉雅静,纯净稳定。常与“锥拱法”结合,纹饰凸出。另有宣德“霁蓝”,釉色纯净明亮,深沉古朴,又称“祭蓝”。常于胎上划出阴纹,使釉内含有暗花,殊为蓝釉上品。还有嘉靖“霁蓝”,色泽妖艳,是由崔国懋仿宣德制品,因钴矿与纯钴呈色不同而有区别。

黄釉由永乐、宣德年间烧成。成化、弘治年间的最好。弘治“娇黄”,色彩纯正,匀净莹润,以“浇釉法”施釉,又称“浇黄”。常与描金绘纹结合。如弘治“黄釉金彩兽耳罐”。到正德年间,常在黄釉上绘绿色龙纹,格调别致。另有嘉靖“深黄”,呈色柔和文雅,万历年间流行。后又演变出“鱼子黄”、“鸡油黄”、“老僧衣”等色釉。黄色是宗庙祭器用色,嘉靖九年定名“方丘黄色”。

绿釉有宣德“绿釉”,成化“孔雀绿”。“法蓝法翠二色,旧惟成窑有翡翠最佳”。如成化“孔雀绿青花鱼藻盘”(上海博物馆藏),正德“孔雀绿”著称,呈色碧翠明丽而雅致。

黑釉有“洪武黑釉”,“成化乌金釉”,弘治“绛紫釉”,都纯正莹润,达铁黑釉高峰。

(二)民窑

各地民间窑发展形成地方风格。

1、青瓷

浙江龙泉窑的青瓷,大梅镇琉田窑出色。早期的“豆绿”和后期的“葱绿”均莹润喜人。器皿造型以大瓶、大盘最有特色。装饰用“堆贴法”,以双鱼、缠枝牡丹最常见,盘心印花纹吉字流行。正统年间顾仕成所作有“顾氏”款为名品。

2、白瓷

福建德化窑的白瓷。始于宋代、成名于明代。釉色白净温润,致密如玉,细腻似乳。有“猪油白”呈色凝脂隐红;“象牙白”细润白嫩,法国人称“鹅绒白”、“中国白”。品种有“梅花杯”、“八仙杯”,胎薄透脂轻巧玲珑,彩绘以红色为主,日本人称“赤绘”。风格豪爽、明快。

3、瓷塑

以德化窑最著名,多以仙佛形象为主。达摩庄严,观音温静,表情细腻肌肤柔润,衣带款软飘举,手法写实而有装饰性。著名艺人有何朝宗、林朝景、张素山等。何朝宗“达摩瓷像”,高43厘米,形象为含首沉思、袖手垂衣立于水浪上,有“达摩渡江”的意境,背有“小印”。

(三)陶器

江苏宜兴“紫砂陶”最有名,宜兴窑承宋代而兴盛,多作茶具“紫砂壶”,有泡茶色纯,隔夜不馊,用久味永,泥色生辉的特点。陶色有赤褐、淡黄、紫黑等,由紫砂细泥、白泥、绿泥、大红泥等高温烧成。质地本色自然淳朴,以造型取胜,“方非一式,圆不一样”,塑造精致。浅刻花卉、文字装饰。正德年间龚春从僧学艺制壶,人称“供春壶”、“栗色枒杶如古金铁,敦庞周正”。有“龚春树瘿壶”(中国历史博物馆藏)。“桃形紫砂杯”,整器呈暗红色,形为半剖的桃子,以长有小桃和嫩叶的桃枝作錾和足,造型新颖。器表镌“阆苑花前是醉乡,拈翻王母九霞觞”诗句。杯托为后人配制,是一件紫砂器珍品。随后,有时朋、董瀚、赵梁、元畅称“四大家”,万历年间的时大彬,师承龚春极富巧思。“千奇万状信手出”,“宫中艳说大彬壶”。用料常杂以砂硐土,烧成紫红中现白星,是其特色。宜兴窑还有“釉陶”,有天青、天蓝、云豆、茄皮、葡萄紫、月白等釉色。胎色有白有紫,釉厚有乳浊,开片细密,浑厚古丰人始自明中叶、后有欧子明在鼎山镇设窑,仿宋代官、哥、钧窑花盆、文房用具等,人称“宜钧”。

广东石湾的“釉陶”,有“翠羽蓝”,蓝中闪紫的好,还有“玫瑰紫”、“石榴红”等釉色。器型仿钧窑的瓶、炉、罐、洗等,人称“泥钧”。

山西霍州“珐华”,始于元末,明中叶盛行,为牙硝釉陶。“其制用涩胎上色、复八窑烧成者,用石末、铜花、牙硝为珐翠,加入青料为珐蓝”。在灰黄色素陶胎上施稠厚的琉璃釉料,用“堆线贴花法”,沥粉起凸线轮廓,用孔雀绿、绛紫填地色,堆贴蓝、黄、白等色的花鸟草虫纹样。简练立体有特殊风格,又叫“珐花”。二次烧成,多小件花瓶、香炉、玩具等。

建筑用陶,以山西平遥、阳城、文水著称。陕西、河南、山东、北京、南京等地均有。平遥“琉璃陶”施铅釉,有黄、绿、蓝、紫、绛等色。釉厚生辉浓艳明朗,用作建筑装饰,分外富丽而经久不变色。有照壁、寺塔、宫殿所用砖瓦、龙凤螭吻,屋脊饰件以及坐墩、香炉狮子等。为红色泥质胎骨,雕镂贴印方法塑造。典型有“大同九龙壁”,洪武廿五年建造的巨型照壁,九龙浮雕姿态色泽各异,顶脊、斗拱、边饰综合构成。北京琉璃厂服务宫庭建筑。

(四)料器

料器以广东著称。“琉璃”、“玻璃”颜色多种,“白缠丝”、“鸭头绿”、“天青”、“黄琐口”等。品种有花盆、瓶罐、盘盂、酒盅、高足劝杯等。器型精巧、色泽明亮透光。有“白料荷花碗”、“白料双龙戏珠杯”、“绿料小杯”、“黑料小碗”(故宫藏品)。

上一章
离线
目录
下一章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