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

小字标准大字

背景色

白天夜间护眼


|第五章|
波希战争与雅典的隆盛

第一节 波斯的兴隆与波希战争的爆发

如上一章所述,在纪元前六世纪的时候,希腊人的殖民地遍于地中海,做了地中海的主人翁;但正在这时候,东方亚洲却也崛起一个大国,来做希腊的敌人。这个大国便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波斯。

在纪元前七世纪的末期,有史以来空前的世界帝国亚西利亚帝国(The Assyrian Empire)覆亡,分裂成吕底亚(Lydia)、埃及、马太(Media)和迦勒底(Chaldea)四国对峙之局。吕底亚位于小亚细亚半岛,在克里塞斯(Croesus)王时非常富强,除了米利都以外,小亚细亚的希腊人都市都臣服于他。

正当吕底亚强盛的时候,本来隶属于马太的波斯王居鲁士(Cyrus),对马太举起反叛的旗帜,大约在纪元前五五〇年的时候,举兵倾覆马太建立了波斯帝国,而伸手向西方侵略。纪元前五四六年更征服了吕底亚。

波斯灭亡了吕底亚以后,在吕底亚势力下的爱阿尼亚的希腊人的诸城,不愿臣服于不理解希腊政治的东方波斯人的支配,掀起反波斯的战争,但终于纪元前五四〇年也为波斯所征服。

纪元前五三八年时,波斯又灭亡了迦勒底,旋又兼并美索不达米亚(Mesopotamia)、叙利亚(Syria)、巴勒斯坦(Palestin)以及腓尼基诸邦。以仅仅经过三十年的时期,竟建立了一个偌大的帝国。

居鲁士死后其子冈比西士(Combyses)又灭埃及。继冈比西士之后的波斯国王是著名大流士(Darius)。他在即位的翌年更西征欧洲,渡过博斯破鲁斯(Bosporus)海峡,并有塞雷斯(Thrace)和马其顿(Macedonia),而与希腊本部接触,直接威胁希腊的命运。

我们知道,在波斯没有兴盛以前,希腊执有爱琴海和地中海的霸权,贸易的利益于希腊各邦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联。可是现在却来了波斯,和它平分海上霸权,这在希腊当然是一件难堪的事。

不仅如此,波斯之征服埃及和黑海方面,直接妨碍希腊商人的利益。因为这政治的和经济的原因,代表东、西的二大势力,就不可避免的在爱琴海中彼此冲突,而为冲突之直接动因的,则是亚立斯塔哥拉(Aristagoras)的举兵。

亚立斯塔哥拉是最富的都市米利都的僭主,因为远征那克索斯(Naxos)岛企图的失败,感觉地位的动摇。此时米利都人反波斯的情绪非常高涨,他便决心放弃自己的地位做运动的先锋,唤起自由战役(纪元前500年)。

米利都举起了反波斯的旗帜之后,小亚细亚其他希腊都市纷纷响应。亚立斯塔哥拉很明白:反抗波斯非有希腊母国的援助不可,所以他又派代表到斯巴达和雅典求援。对于亚氏的这个请求,斯巴达加以拒绝,而血缘关系比较亲近与米利都又有频繁贸易关系的雅典,却愿意援助,它立刻派出二十艘战船赴小亚细亚应战。此外厄立特利亚也派了五艘战船。

当米利都决定了作战的计划以后,便开始向小亚细亚的首都撒狄(Sardes)进攻,夺取撒狄并焚毁了这个城市。至此,雅典以为不宜再深入进攻,撤回战船(时纪元前四九九年)。

爱阿尼亚希腊人的军队虽然在开始时得到了胜利,但到底不是波斯的敌手。不久爱阿尼亚内部又发生内讧,逼得亚立斯塔哥拉不得不向塞雷斯逃走,纪元前四九六年时为好战的当地土人杀死。爱阿尼亚诸都市也因为经不起波斯人的包围攻击,先后降服。这一次战争在历史上普通称为爱阿尼亚的叛乱,也就是波斯与希腊间以后大战争的序幕。

第二节 战争的经过

波斯与希腊在爱琴海上的对垒形势,虽然在爱阿尼亚叛乱以前早已形成,但使波斯之决心出征希腊却是因为这一次战事。在爱阿尼亚叛乱中雅典派战船援助,当然是使大流士忿恨的事;但最重要的是使大流士感觉到若非征服雅典是不容易使爱阿尼亚永远臣服的。大流士既决心征服雅典,所以于纪元前四九二年便命他的女婿马东尼(Mardonius)率领海陆军往征希腊。但马东尼的陆军在塞雷斯地方便被当地的土人所攻击,蒙受极大的损失,其海军也因在大速司(Thasos)山附近受暴风的袭击,损失三百多艘的战船,不战自退。此为波希战争的第一役。

纪元前四九〇年,大流士再度兴兵攻打雅典。波斯派出了十二万兵士和六百般战船由小亚细亚出发渡爱琴海,先在犹皮亚岛登陆。犹皮亚岛与亚的喀只隔一道很窄的海峡。波斯军既取得该岛以后,便渡过海峡在亚的喀的马拉松(Marathon)登陆,这地方与雅典只差一日的路程。

当战争没有爆发之前,有一个被雅典人驱逐的僭主希庇亚(Hippias)曾经怂恿大流士出兵,并说若波斯进攻雅典则其在雅典城内的党羽可以暴动响应。所以此时波斯军队乃在马拉松等侯典雅暴动的爆发,再行进攻。

当波斯军队取犹皮亚岛时,雅典为援救该岛上的厄立特利亚城曾派出大军;及闻波斯军队已在马拉松登陆,大将米尔泰底(Miltiade)即刻回兵,袭击波斯军队,败之。波斯人失望之余,乘船退回小亚细亚,是为第二役。

马拉松战败以后大流士知道雅典之不可轻侮,非有充分的准备与巨大的兵力不足以征服希腊本土。所以他战败后便尽力于兵力的征集。但在军事准备没有完成的时候,他便死去了(纪元前485年)。

大流士逝世之后,其子泽耳士(Xerxes)继续父志,也积极整军经武。到了纪元前四八〇年,他征集埃及、腓尼基以及爱阿尼亚的武力,编成号称二百万的大军和约一千艘的战船,出动进攻希腊的北部。这是波斯方面的情形。

在雅典方面,自从战胜波斯以后虽然声誉大著,但也很明白波斯会以更大的兵力作第三次的进犯。雅典著名政治家忒密斯托克利(Themistocles),他以工商业阶级代理人的资格,提倡扩大海军,以防御波斯和扩张海上贸易。在自第二战役至第三战役的期间中,雅典竟建造了二百艘三层的战船。忒氏一方面扩张海军,另一方面又提倡组织泛希腊同盟(Pan-Hellenic Alliance),要求斯巴达及其他各邦共同应付波斯的入侵,不久这个同盟也正式成立了。

希腊各邦虽然缔结了同盟,但到了泽耳士以大兵进犯的时候,便发生种种纷歧的意见,有些甚至愿意降服波斯以求残存。但雅典与斯巴达则坚决反对。若波斯支配了希腊半岛,斯巴达便须放弃其在比罗奔尼苏的霸权,而雅典人所艰苦争得的民主政治亦必受其摧残。因为雅典和斯巴达的坚决,希腊各邦除亚尔哥以外,都又复结成同盟,在科林斯集议,筹抗御波斯的方策。不久,这个同盟的领导权便落入斯巴达的手里。

对于波斯的入侵,希腊北方有三道自然的防线。第一道是塞沙利北部的腾皮(Tempe)谷;第二道是位于塞沙利与中部希腊之间的塞木披里(Thermopyloe)隘路;第三道是连结比罗奔尼苏半岛与中部希腊的地峡。

战事发生以后,第一道防线不久便为波斯军队攻破,退至塞木披里。塞木披里是一个天险要害,其地左山右海,少数的军队可御大军的攻击,波斯军队虽众,亦无法攻破。但后来波斯军查得间道,分兵袭希腊军之后路,希腊军知无险可守,均退保比罗奔尼苏半岛,斯巴达王黎奥尼达(Leonidas)亦于此时战死。

希腊军队退入比罗奔尼苏半岛以后,中部希腊便入波斯人的手里,此时有许多都市都希望与战胜者媾和,而雅典则极力反对,把城中的老幼妇女运至近邻诸岛及比罗奔尼苏沿岸避难。

波斯军队得中部希腊以后,首先焚毁雅典诸城以报二十年前希腊人毁撒狄之恨。波斯人虽毁了雅典诸邦,但要征服希腊即占领比罗奔尼苏倒是一件难事。地峡为天然险要,波斯要完全征服希腊,自非以海战不可。

波斯的海军虽很强大,远胜于希腊,但在其攻击雅典海军于撒拉米司(Salamis)湾时,因湾小船大,转动不灵,反大败于雅典海军。泽耳士失望之余,带领陆军的一部和残余的海军战船回小亚细亚,仅留马东尼和三分之一的军队继续作战。

翌年(纪元前479年)波斯军队又被希腊人大败于普拉底亚(Platoea),波斯大将马东尼亦于此时战死。自此,希腊本土由波斯的侵寇中解放出来,且以后二百年间均无外敌侵入希腊的土地。

当希波双方陆军会战于普拉底亚之时,希腊的舰队已向爱阿尼亚出发,与波斯海军会战于梅加莱(Mykale),又大败波斯,于是爱阿尼亚各地反抗波斯的战争蜂起,纷纷加入希腊同盟。自此小亚细亚半岛沿岸迤至海勒斯旁(Hellespont)以西及爱琴海诸岛,亦得脱离波斯而独立。是为第三役。

第三节 德洛斯同盟与雅典帝国

上述的三次希腊人对波斯之要求自由和解放的战争,于希腊历史发展的影响很大。第一,这三次对外敌的血战,使希腊各邦感觉了共同御敌的必要,各邦间的共同感情因而增强;第二,如我们在第三章中所说,希腊各邦在波希战前,因为人民的要求民主政治,而政体上也已渐渐向民主主义推移。希腊战胜以后,外来的压迫已去,于是更希望政治上得到完全的平等和自由,民主的要求因而遍于希腊世界;第三,战争的胜利保证了希腊海上商业的自由和繁荣。这三种直接的结果,都帮助海上贸易最发达而同时又为最先采用民主政治的雅典,在希腊世界的地位增高,而为各邦的领袖。

在波希战争之前,雅典在希腊诸邦中不过占次要的地位。就兵力而言,它比不上斯巴达;就财富和学艺两方面而言,又比不上米利都等都市。但在波希战争中,首先雅典在马拉松一役中独力战胜波斯,使雅典的声威增高不少;接着忒密斯托克利海军政策的成功,撒拉米司海战之胜利,差不多全是雅典海军的功劳,其威名因而益高。

还不仅此,在战争之中,与海上贸易关系不大的斯巴达,不愿意而且也没有能力来保护小亚细亚方面的希腊诸邦,以抵抗波斯;甚至提议把那里的希腊人迁回希腊而放弃小亚细亚殖民地。以农业经济为基础的斯巴达,完全不理解海权的重要,而出之以漠不关心的态度。斯巴达之冷淡的态度,当然招怨于与海上贸易有关系的各邦,它们便必然的集中至雅典旗帜之下了。

斯巴达虽然不愿获得海上霸权和没有能力获得海上霸权,但对于陆上霸权的维持和扩大,却十分热心。为了这个原故,它提议雅典不必修建在战役中被毁的要塞和城墙。雅典的陆军远不及斯巴达,所以这就无异叫雅典做斯巴达的属国。

雅典精明而有远见的政治家忒密斯托克利,当然不能听从斯巴达的话,他用种种方法缓和与斯巴达间的冲突,结果非但修筑了坚固的城墙,并且在雅典城与拜里厄司(Piraeus)港口间筑了长约五哩的两重长城,以保障雅典的安全和海上的霸权。

雅典一面大筑城墙以抗斯巴达,一面则利用各邦对于斯巴达的不满与联合抵抗波斯复仇之必要,于纪元前四七八年~四七七年纠合小亚细亚诸市及爱琴海诸岛的爱阿尼安族,组成德洛斯同盟(The Delian League)。加入这个同盟的都市在政治上自治独立,但各市均须提供战舰或相当的钱币。

同盟的本部设于德洛斯岛(Delos I.),每年举行定期会议,各加盟都市均派代表参加;并且在岛上还建筑金库以保存同盟的共有的资金。同盟中的各小邦大都愿以钱币代战船,因此雅典遂专务军事,其海军势力益发蒸蒸日上了。

加盟各邦之把海上保障的职务交给雅典而愿意对同盟输送钱币,这除了使雅典的海上势力膨大以外,还使雅典变成加盟各邦的保护者,而各邦却沦于被保护者的地位。它们本来代替战船而缴纳的钱币,现在却成为纳贡了。这样,由独立城市联结而成的同盟,便变成了雅典帝国了。至比黎格里(Pericle)执政权时,雅典乃藉口杜绝波斯人的觊觎,更把德洛斯岛上的金库也移至雅典,雅典在事实上成为德洛斯同盟的首都。

第四节 比黎格里时代民主政治之完成

在雅典以德洛斯同盟而霸占海上时,雅典内部却不断发生政变。首先是忒密斯托克利之被放逐。忒氏是使雅典强盛的功人,他于斯巴达竭力主张排斥,因此引起亲斯巴达派的不满。纪元前四七〇年忒氏失败而被放逐,米太雅第(Miltades)将军的儿子钦蒙(Kimon)继起。

钦蒙执政以后竭力亲近斯巴达,但他的政策非但没有成功,而且结果弄到与斯巴达断绝了波希战争中所缔结的同盟关系。他的敌党认这是实现民主主义改革的好机会,便乘机推倒他。

钦蒙下台以后民主主义党派中的比黎格里代兴。比黎格里是一个雅典最优秀的政治家,因其主张民主政治又深得民众的拥护。自纪元前四六〇年至四三〇年的三十年,除了最后一点小小的挫顿之外,他差不多做了三十年雅典政治上的支配者。此即历史上所谓比黎格里时代。

比黎格里治理雅典的大成绩凡有二个:其一是与斯巴达开战;另一个则是完成民主政治和使雅典文化登峰造极。现在我们只说他对于雅典政治上的贡献。

比黎格里的政治见解和活动比梭伦宪法的改革者客里司蒂尼要彻底得多。他以为一切自由市民均应该有做执政官和经常参与国家政事的机会。所以他首先便以包括雅典全体市民的人民全体会议为最高政治机关。一切市民均得自由参加会议,会议有订立条约及战争问题的最后决定权;能够罢免任何官吏,能够修改或通过政府的一切命令。

这一种办法,由学理上看来,可以说是最纯粹、最简单的民主政体的形式。在官吏的任命上,比黎格里以为应该予一切市民以做政府官吏的权利,所以他主张用抽签法来决定任何公职。但这里须得指出,比黎格里因为尊重雅典市民的民权,却忽视了客居雅典的人们的权利。

纪元前四五一年时,他颁布一条法律,规定父母二人若有一人非雅典市民,其人即非雅典市民,因而亦无参政权。所以比黎格里民主政治的恩典只及于雅典人,而由外边移住来从事工商业或服军役的人,均无此种权利。

问题

一、波斯是怎样兴盛起来的?它的兴盛怎样又与希腊发生冲突?

二、何谓爱阿尼亚叛乱?这件事是怎样发生和了结的?

三、希波之间经过几次战役?哪一次战役使希腊由波斯的侵略下解放出来?

四、德洛司同盟是怎样形成的?它又怎样的转而为雅典帝国?

五、何谓比黎格里时代?比黎格里所完成的民主政治之实质怎样?

上一章
离线
目录
下一章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