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

小字标准大字

背景色

白天夜间护眼


|第七章|
希腊的内乱

第一节 比罗奔尼苏战争

上一章所说的希腊艺术及学问的发达,完全是波希战后长期和平时代以及因此而有的经济生活发展的成果,但这宝贵的和平时代,现在却因雅典与斯巴达间的敌对,即比罗奔尼苏战争而告终。

原来在波希战后,比黎格里统治下的雅典与保守的斯巴达早已有对垒的形势:前者标榜民主主义、文化主义,是以工商业立国的海军国;后者则崇尚贵族主义、军国主义,是以农业立国的陆军国。这两个国家在它们的共同敌人——波斯,已不足以威胁它们的时候,便走上了内讧的道路。

雅典与斯巴达的第一次直接冲突是在纪元前四五九年的时候。那时皮阿希亚(Boeoti)的塞拜斯(Thebes)等城邦不满于雅典,斯巴达遂竭力予以援助,使之与雅典对抗,以致引起二国的战争。战争延长十五年之久,至四四五年双方才缔结和约,此即著名的《休战三十年条约》(The Thirty Years Truce)。这条约缔结以后,雅典与斯巴达间总算保持了十多年的和平,至纪元前四三一年又因科赛拉(Corcyra)问题,爆发了比罗奔尼苏战争。

科林斯和科赛拉二个都市曾共同在亚德里亚海(Adriatic Se)建立了一个名叫爱披达奴斯(Epidamnus)的都市。这都市发生内战,互相抗争的两派,一派求援于科林斯,另一派则以科赛拉为后盾。

纪元前四三三年时,雅典以科赛拉在商路上的重要出兵助科赛拉战败科林斯。适此时从属于雅典的爱琴海北部的坡替第亚(Potidae)发生叛乱,比黎格里认为系受科林斯之煽动,遂对比罗奔尼苏的墨加拉(Megara)进行经济封锁。至此,为比罗奔尼苏半岛之盟主的斯巴达,遂以解放雅典束缚下希腊各邦为名义,与雅典作战。

在战争未爆发之前,比黎格里早已决心与斯巴达一战,因为他此时地位已渐渐动摇,很希望借外战以巩固自己。比黎格里很明白雅典在陆上无论如何战不过斯巴达,所以他的作战计划,在陆上用“坚壁清野”的方法,把人民移入城内,另一方面则以海军攻击比罗奔尼苏半岛的沿海岸。但不幸得很,开战后的第二年(430年)雅典城内因为地方狭隘和人口过多而发生疫疠,一时人民染疫而死者达全人口四分之一以上。无处可葬的尸体随处皆是,人民悲痛绝望,群起攻击比黎格里。比氏曾一度因此而被剥夺去总指挥官的职位。纪元前四二九年,比氏也染疫而死。

比黎格里死后,雅典政权落入一班专事收揽人心的煽动家的手里,同时因为疫疠的损害,人心和军心均已懈怠,雅典在同盟各国之间的威信动摇。纪元前四二八年,列斯保(Lesbos)乃寻机举起叛旗,企图脱离雅典的支配,而斯巴达也希望借此来促使雅典帝国的崩溃。

雅典听到这个消息以后,为挽救国家的崩溃起见,立即派兵舰往征,在斯巴达军队尚未开到之前已占领该岛的首都。接着,雅典军又占领了比罗奔尼苏半岛西南的派罗斯(Pylos)。斯巴达怕其同盟国受雅典煽动,提议以维持战前领土为条件停止战争,但雅典不允其请。

战争的延长使丰富的雅典资源渐渐空乏,不得已,政府对富户课以战时特别税,德洛斯同盟加盟都市对雅典缴纳的金钱也被增大了。

纪元前四二四年,雅典军队在皮阿希亚大败,同年塞雷斯方面的雅典政治经济中心地亚非坡利斯(Amphipolis)亦为斯巴达所陷。该地雅典都市亦多先后离叛。这不断而来的战败,使雅典国内主战派的势力失堕,乃与斯巴达订立和平条约,约定双方均返还侵占地及捕虏,以后五十年间双方均不得破坏和平。时纪元前四二一年。

雅典与斯巴达虽缔结了和平条约,但这条约的实行却不可能。科林斯和皮阿希亚诸邦,它们在战时都扩大了领土,首先便不能承认和约,雅典也因斯巴达迟迟不愿放弃亚非坡利斯一带丰饶的土地而不肯返还其所夺得的地方。这样,第二次大战争又终于爆发。

因为和平条约之不能见诸实行,主战派在雅典又复得势:纪元前四二〇年春,比黎格里近亲亚尔西比德(Alcibiades)当选为将军。他登台以后便竭力排斥和平条约,与亚尔哥、依利斯(Elis)、孟的内亚(Mantine)诸邦缔结同盟,因此斯巴达亦与科林斯同盟。

不久斯巴达与亚尔哥间发生战争,雅典出兵助亚尔哥,但结果为斯巴达所覆没。雅典这次举动并未侵犯斯巴达领土,援助同盟国在当时的国际法虽亦不能认为是破坏和平,但二者间的冲突却因而达于顶点,不久终因远征西西利而爆发了第二次比罗奔尼苏战役。

纪元前四一五年时亚尔西比德因西西利岛西北端的塞及斯德(Segesta)与塞利奴司(Selinus)及叙拉古(Syracuse)争斗,求援于雅典。雅典认为是伸展地中海方面势力的良机,决意出兵远征西西利。在叙拉古方面,受雅典海军攻击时即刻求援于斯巴达,于是又变成了雅典与斯巴达间的战争。因为斯巴达的帮助,雅典围叙拉古三年而不能下,反受挫败。至纪元四一三年因叙拉古断其接应,反遭海陆军全军覆没之祸。

第二节 雅典帝国的崩溃与民主政治的没落

雅典的不幸决不仅是西西利远征的失败。正当雅典远征西西利的军队被叙拉古弄得进不得进、退不得退的时候,斯巴达又出兵占领雅典北方二十哩的得坎莱(Dekelein)地方,并以此地为中心劫掠亚的喀各地。由犹皮亚岛及东方至雅典的食料品输送路线,也为斯巴达军队所阻断,以致雅典全部经济生活濒于破产。

除了斯巴达以外,自比罗奔尼苏战争爆发以来均守中立的波斯,现在也放弃中立,与斯巴达缔结协约,一面以金钱援助斯巴达,而斯巴达则承认波斯王在其自身以及其祖宗的领属版图内的主权,放弃波希战争获得的胜利。在这双方夹攻之下,雅典内部的寡头政治家,又乘机起而掠取政权。

原来民主政治在波希战争以后,虽因工商业阶级的抬头蔓延于希腊世界而为当时主要政治形态,但保守阶级之推翻民主政治的企图,却无时或已。现在雅典民主政治的支持者,既败于寡头政治的领袖国家斯巴达之手,纪元前四一一年时,他们遂以非常的手段颠覆民主政治,设置“四百人会”代行政府职权。

临时政府成立以后,他们又进而修改宪法,限制只许五千富裕市民有参政权,进步的政治家很多被杀。民主政治的一派以及赞成民主政治的军队,遂纷纷向固守民主政治的萨摩斯(Samos)集合与政府对垒。政府当时欲与斯巴达议和以巩固地位,他们则极力反对。不久,比亚的喀更为富饶的犹皮亚岛亦发生叛乱,斯巴达军又节节进逼,寡头政府因而发生分裂,政权落入比较温和的贵族派手里。随后因为岂直可斯(Kyzikos)的战胜,民主政治暂时复现。

岂直可斯的战胜是亚尔西比德的功劳。亚氏本来是雅典将军,因远征西西利时被控有渎神行为逃往斯巴达。现在他回到雅典企图恢复旧日的威信,因此他又拒绝斯巴达的议和提议,翌年出征小亚细亚,结果其所率的舰队为斯巴达所破,他自身于纪元前四〇四年亦为刺客所杀。

此次战败以后,雅典又竭其全部财力来建造兵舰,不久又与斯巴达会战于阿吉纽西(Arginussae)群岛附近。这一次雅典军总算得到胜利,但战争将终时候的暴风巨浪,使雅典兵舰损失了大半。

雅典与斯巴达间的最后一次战争,是纪元前四〇五年伊哥波塔谟(Aigospotamoi)的会战。这一次战争,雅典舰队全军覆没,有三千名以上的雅典俘虏被杀戮,自黑海方面至雅典的谷物输送完全断绝。

在雅典战败以后,斯巴达的海军遂尽力驱逐在爱琴海沿岸诸岛的雅典势力,到处强制树立寡头政治,最后则封锁雅典海口,陆军也在陆上困围雅典城。因封锁和饥饿而陷于绝望与黑暗中的雅典市民,乃于翌年忍痛与斯巴达订立和约:

(一)雅典放弃撒拉米司和亚的喀以外的领地;

(二)放弃海外领地,拆除雅典城与拜里厄斯间长城;

(三)兵舰交付给斯巴达,加入斯巴达同盟。

至此,亘二十七年的比罗奔尼苏战争宣告终了,而雅典帝国也完全崩溃。

自从雅典战败以后,雅典本国的民主政治又被推翻,代之而起的是所谓“三十人政治”的临时政府。据说当时有一千五百名以上的民主主义者被杀,寡头主义的宪法也于此时制定,至纪元前四〇三年才复兴了所谓温和的民主政治。

雅典帝国崩溃以后,昔日雅典支配下的都市,也都以寡头政治代替了民主政治。一时寡头政治变成了全希腊的支配的国家形态。

第三节 斯巴达与塞拜斯的制霸

斯巴达在战争时虽然打着解放雅典束缚下希腊各邦的名义,但到战胜了雅典其势力足以支配全希腊的时候,却要代为希腊支配者。它非但要把各邦政权置诸与自己国家统治者有共同利害关系的寡头主义者手中,非但不拆除战时在各邦所设的要塞,并且竭力设法扩张其军事支配网。

斯巴达当局的这种措设,自然要激起各邦要求民主政治的工商业阶级,以及要求独立的各邦全体人民之不满与反抗。但在希腊人第二次内战未发生之前,波斯与斯巴达间却先有了战事。

波斯与斯巴达开战的原因是这样的:波斯王大流士二世逝世,其长子阿塔薛西斯二世(Artaxerxes II)即位,其子居鲁士(Kyros)不服,谋篡王位,在其驻在地小亚细亚纠合一万余名希腊佣兵向亚洲奥地进发。

居鲁士是比罗奔尼苏战争时竭力帮助斯巴达的人,所以斯巴达也出兵援助他。居鲁士的兵队出发以后节节胜利,将抵巴比伦时,在克纳克沙(Kunaxa)地方又击败阿塔薛西斯的军队,但不幸居鲁士却于此时战死。

居鲁土死后,这一支军队失了目的,乃由色诺芬(Xenophon他是苏格拉底的弟子,以后为希腊著名著作家)统率退回黑海。这一次是希腊兵进入亚洲帝国心脏部的嚆矢。此事以后,斯巴达为伸张其在小亚细亚势力计,又帮助那里的都市反抗波斯对它们的惩罚。阿塔薛西斯乃于纪元前三九九年出兵与斯巴达开战。

在战争开始的时候,斯巴达与波斯双方互有胜负。纪元前三九六年,斯巴达发大军往小亚细亚,波斯军渐渐不支,因此波斯方面遂用黄金力量煽动希腊本土各邦。我们已经说过,希腊各邦对于斯巴达的支配十分不满,尤其是比较强大的雅典、塞拜斯、哥林斯诸邦。此时它们乃乘机结成同盟军与斯巴达战,此即科林斯战役(纪元前三九五~三八七年)。

在科林斯战役中斯巴达几次失败,尤其是雅典,它因得波斯金钱的帮助,从新编成雅典舰队,纪元前三九四年在克奈达斯(Cnidus)击破斯巴达海军,在拉哥尼亚(Laconia)海岸从事劫掠。此外它们还赶工再筑雅典与拜里厄斯间的长城,在爱琴海上大事活动,企图恢复海上霸权;一时早先从属于德洛斯同盟的岛屿和都市,大半又入雅典的手中。

至此,波斯又怕雅典再复旧观,乃与斯巴达议和,纪元前三八七年时缔结条约:

一、小亚细亚诸都市及克拉速美(Clazomenae)、居比路(Cyprus)归波斯所有;

二、勒谟诺斯(Lemnos)、音不洛斯(Imbros)、塞洛斯(Scyros)归雅典所有;

三、其他希腊诸市及岛屿由波斯、斯巴达双方保证其独立。

和平条约缔结以后,雅典的发展虽然受限制,但此时雅典政治家复兴海上同盟的进行益烈。至纪元前三七八~七九年,第二次雅典海上同盟的基础果然奠定。第一次雅典海上同盟的目的是对付波斯,即是对外的,而这一次海上同盟主要则是对付斯巴达。

雅典为避免与和平条约抵触起见,在这一次同盟中首先承认各同盟都市的独立,不向各加盟都市征收金钱,亦不设置守卫兵,但要求各同盟都市承认雅典在政治、军事上的领导权。和第一次同盟比较起来,这一次自然不算强固,但雅典的舰队却因之而称雄爱琴海,其在商业上及金融上的势力亦跟着徐徐回复,再做了希腊世界的中心。

在雅典势力渐渐恢复的时候,塞拜斯也勃兴了起来。塞拜斯在科林斯战争时扩大了不少势力,很为斯巴达所忌视。会纪元前三八二年时塞雷斯方面发生纠纷,斯巴达出兵干涉。妒视塞拜斯的斯巴达,在行军经皮阿希亚的时候,勾结塞拜斯的寡头主政者,乘人不备突然占领塞拜斯城。自此以后,塞拜斯的反动家在斯巴达的支持之下统治了塞拜斯。

此次事变以后,塞拜斯的民主主义者均逃往雅典。他们在雅典计划复兴。纪元前三七九年冬,沛洛披达(Pelopidas)等亡命者潜回塞拜斯刺杀政府当局的要员,于是国民蜂起,民主政治再现于塞拜斯。此时斯巴达虽派兵至皮阿希亚干涉,但因雅典与塞拜斯同盟,斯巴达终不得逞。

塞拜斯民主政府确立以后,旋即征讨皮阿希亚各小都市,在中央集权与民主主义基础上建立同盟。斯巴达此时无可如何,乃提议与塞拜斯媾和。媾和条约本都已商妥,但因签字时塞拜斯要以它一国为皮阿希亚诸邦之代表,与斯巴达决裂。媾和决裂以后,斯巴达又举兵入侵皮阿希亚。

纪元前三七一年时,塞拜斯名将意巴密能达(Epaminondas)与斯巴达会战于流克脱拉(Leuctra),大败斯巴达军,兵士死伤过半,斯巴达王克廉勃罗脱(cleombrotus)亦战死。此战以后,塞拜斯军进逼比罗奔尼苏,嗾使亚加狄亚(Arcadia)、墨西拿(Messenia)诸邦独立。于是塞拜斯国势蒸蒸日上,而斯巴达霸业则自此告终。

塞拜斯战败斯巴达以后,便积极扩充海军以与雅典争海上霸权。但不久塞拜斯的恩人沛洛披达因远征北方塞雷斯战死,意巴密能达亦于与雅典、斯巴达联军会战时阵亡,海陆军扫数被歼,塞拜斯的十年来的霸业也因而告终。这不断的希腊各邦的内战,弄得几个大邦都精疲力竭,恰恰给北方的马其顿以崛起的机会。

问题

一、比罗奔尼苏战争是怎样爆发的?第一次比罗奔尼苏战争的结果怎样?第二次战争的原因和结果又怎样?

二、民主政治末落的原因何在?哪一次战争决定了雅典帝国的崩溃?

三、波斯与斯巴达开战的原因如何?怎样又引起科林斯战争呢?第二次雅典海上同盟怎样能够建立起来呢?其与第一次有什么不同?

四、塞拜斯如何能成功霸业?以后它是怎样失败的?

上一章
离线
目录
下一章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