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

小字标准大字

背景色

白天夜间护眼


为人收敛,以史为鉴

中国的大智者老子说:“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这句话的意思是,正因为不与人相争,所以遍天下没人能与他相争。

做事开张,做人收敛,这一点是中庸思想中处世之道的核心。它不仅仅是体面生存和尊严立世的最重要根本,也是一个要做大事业者的最佳状态。同时,开张必须以收敛为基础,因为收敛可以使人能处顺境也能处逆境,既可深自收敛又可勇猛精进,这实在是一种最智慧最通达的处世之道。

古人亦有云:“地低成海,人低成王。”生活需要低调,为人处世更不可不“低调”,低调代表着成熟和理性。低调的人,往往是人群中的不凡之人,也是最后的强者。唯有低调的人才能够在现如今的世态纷扰之中坚持淡定从容的志趣,以平和乐观的心态来面对风云莫测的人生。

有一天阳子居请教老子说:“如果一个人为人敏捷,办事决断,行为果敢,事理通达,勤奋好学。那么,他可以成为一个称职的君主吗?”

老子说:“仅仅是有了这些优点并不一定能成为一个称职的君主,如果他意识到这些优点而随处滥用,反而会使自己长期陷于日常琐事之中,会因为果断而变得盲目,因为敏捷而流于轻率,因为通达而变得不执著,因为勤奋而扰乱。神,无事生事,因为聪明而被聪明所误。聪明人干蠢事的例子还少吗?虎豹不就是因为它皮毛花纹的美丽而招捕杀,猿猴不是因为敏捷而被人捉住吗?”

阳子居还是没弄明白称职的君主具备什么样的条件,他又问道:“什么样的人才能当一个称职的君主呢?果断、敏捷、勤奋、聪明的人不能当,难道要找那些优柔寡断,笨头笨脑的人来当君主吗?”

老子说:“你还没有完全明白我的意思。称职的君主有功于天下,却把这些功劳看得与自己不相干;有恩于部属和平民,却不让别人觉得自己在依靠他;他虽然道德才能都无与伦比,但不用语言表达出来,不让任何人感觉到,只暗暗使各人各得其所,而自己立于深不可测的地位,让自己处于无为的状态。”

一个有高深修养的君子,他的心地像青天白日一样光明,没有什么不可以告人的事;一个有修养的君子,他的才华应像珍藏的珠宝一样,绝对不能轻易炫耀让别人随便知道。

所谓“君子才华须韫”的处世原则,正好巧合了老子关于“无为”的思想。

低调是一种风度,高标是一种气魄。懂得高标处世,善于低调做人,不仅是体面生存和尊严。

人们有时会在一些重要的人生关口发现,自己平日里引以为傲的聪明才智,在关键时刻竟然派不上用场,有时还“聪明反被聪明误”,甚至就栽在自己的这个聪明劲儿上。因为你的聪明跟不上变化的形势,反而将事情弄得更复杂。

为人收敛,不光是哲学上和个人修养上的一种体悟,更是避祸消灾的重要法门。历史上把这点做到极致的有两个人:一个是嘉王赵頵,另一个是沈万三。这两个人的经历对比着看,一定是会给你带来很大的触动。

嘉王赵頵,是宋神宗的亲弟弟。他从小就好读古书,是一个忧国忧民的人。他看到不平之事,就要发表言论,后来还数次上疏议论朝政,在当时很有影响,人们对他褒贬不一。这时,他的心腹劝他说:“您是天子的弟子,不好声色犬马,一心致力于典籍,这自然是好的品德。可是您多次议论朝政,皇帝和太后都会不安啊。”嘉王猛然醒悟。从此,他两耳不闻窗外事,专门研究医书,并和他的部属成天忙于研究药方。朝廷后来专门下诏称赞他还对他进行了褒奖。

而沈万三的故事显然就悲惨得多了。

明朝时,沈万三是金陵巨富,虽王侯而不能及。朱元璋攻下金陵后,打算扩大外城,然而当时正值战乱,国库空虚,主管工程的大臣叫苦不迭,表示难以完成这个任务。

沈万三这时出面了,为了和朱元璋搞好关系,他表示愿意承担工程总费用的一半。他和政府方面同时开工,由于财大气粗,沈万三比朱元璋的官方工程队还早三天完成了任务之后,朱元璋赐给他酒宴,慰劳他说:“古代有素衣天子,号日素封(无官无爵而有资财的人),您就是这样的人啊。”其实朱元璋心里并不高兴,竟然比我的官方工程队还快,他对沈万三的富裕既厌恶又嫉恨。

而当时,沈万三有一块田地,正靠近湖边,为了保护自己的田地不受水淹,他便在湖边新修了一道石堤。朱元璋讨厌他太富,而且连他这个皇帝也比不上他,于是太祖一点儿也没留情面,单独对他的田地抽税,每亩九斗十三升,赋税高得吓人。

其实,朱元璋心里早就想杀他了,只是一时找不到理由。

忽然有一天,恰好沈万三用茅山石铺苏州街的街心,朱元璋这一下子可有了借口了——以茅山石为心,“茅心”者,“谋心”也,此乃叛逆之举。不由分说,朱元璋就给他定了一个谋反罪,杀了他,又查抄了他的家产,将其全部充公。

沈万三死得冤枉,他既没有犯法,而且还为皇帝出了力,反而被杀,你说他可不可悲。

这样的教训告诉我们,面对如此复杂纷纭的人世,人们的那一点儿小聪明显得多么地可笑和幼稚,多么地不值一提。而在此时,“憨”、“拙”、“直”、“朴”这些本与聪明无缘的字眼,却会显露出一种闪光的高超智慧。以史为鉴,以自己过去的经历为鉴,才是集大智慧的明智之举。

可惜的是,两千多年来,能参悟和运用这一做人哲学的人如凤毛麟角。

在名利权位面前,人们常常忘乎所以,一个个像乌眼鸡似的,巴不得你吃了我,我吞了你。可到头来,这些争得你死我活的人,大都落得个遍体鳞伤、两手空空,有的甚至身败名裂、命赴黄泉。

当然,也有深谙此术并获得成功的人。

三国时的曹操很注重接班人的选择。长子曹丕虽为太子,但次子曹植更有才华,文名满天下,很受曹操器重。于是曹操产生了换太子的念头。

曹丕得知消息后十分恐慌,忙向他的贴身大臣贾诩讨教。贾诩说:“愿您有德性和度量,像个寒士一样做事,兢兢业业,不要违背做儿子的礼数,这样就可以了。”曹丕深以为然。

一次曹操亲征,曹植又在高声朗诵自己做的歌功颂德的文章来讨父亲欢心,并显示自己的才能。而曹丕却伏地而泣,跪拜不起,一句话也说不出。

曹操问他什么原因,曹丕便哽咽着说:“父王年事已高,还要挂帅亲征,作为儿子心里又担忧又难过,所以说不出话来。”

一言既出,满朝肃然,都为太子如此仁孝而感动。相反,大家倒觉得曹植只晓得为自己扬名,未免华而不实,有悖人子孝道,作为一国之君恐怕难以胜任。毕竟写文章不能代替道德和治国才能吧,结果还是“按既定方针办”,太子还是原来的太子。曹操死后,曹丕顺理成章地登上魏国皇帝的宝位。

所以,在这个波诡云谲的世界里,只有懂得何为低调的人,才能够在社会这个纷繁的大舞台上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才能够在人生的旅途中走好每一段路。从而在复杂的人际环境中绕开弯路,开创出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间,成就辉煌事业,演绎精彩人生。

低调做人不仅是一种境界,一种风范,更是一种哲学。绝大多数成功者都或多或少受到过这一哲学思想的启示。有位著名的商界巨贾曾给自己的儿子开出了一条训词:树大招风,低调做人。可见,低调做人不仅是普通人的处世圣经,更是成功者的做人训诫。

用低调演绎人生的精彩与和皆:地低成海,人低成王。圣者无名,大者无形。鹰立如睡,虎行似病。贵而不显,华而不炫。韬光养晦,深藏不露。才高而不自诩,位高而不自骄傲。

纵观古今中外,很多有成就的人也都是低调做人的典范,他们的成功得到了社会广泛的认同、支持和美誉。但另一方面,我们也耳闻目睹了生活中的些许成功者在无休止的张扬和卖弄中不知收敛,终因树大招风而招致诋毁和劫难,威风扫地,甚至前功尽弃,这又是多么悲哀的事情啊!

人生在世,我们常常产生想解释点什么的想法。然而,一旦解释起来,却发现任何人解释都是那样的苍白无力,甚至还会越抹越黑。因此,做人不需要解释,便成为智者的选择。那么在当今社会,与人相处,关键是要学会低调!

学会低调做人,就是要不喧闹、不娇柔、不造作、不故作吟呻、不假惺惺、不卷进是非、不招人嫌、不招人嫉,即使你认为自己满腹才华,能力比别人强,也要学会藏拙。

低调做人,就是用平和的心态来看待时间的一切,修炼到此种境界,为人便能善始善终,既可以让人在卑微时安贫乐道,豁达大度,也可以让人在显赫时盈若亏,不娇不狂。

低调做人,是一种品格,一种姿态,一种风度,一种修养,一种胸襟,一种智慧,一种谋略,是做人的最佳姿态。欲成事者必须要宽容于人,进而为人们所悦纳、所赞赏、所钦佩,这正是人能立世的根基。低调做人就是在社会上加固立世根基的绝好姿态。低调做人,不仅可以保护自己、融入人群,与人和谐相处,也可以让人暗蓄力量、悄然潜行,在不显山不露水中成就大事业。

上一章
离线
目录
下一章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