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老和尚和小和尚,有一天途径一条水流湍急的河水时,眼见一位心急如焚、亟欲过河,却又手足无措的姑娘在河边哭泣。老和尚上前询问缘由后,即抱起姑娘小心翼翼地过了河。
小和尚看着老和尚抱姑娘过河,一脸疑惑和诧异地跟在老和尚身后,三人过了河,姑娘谢了老和尚先行离去,师徒俩也回到寺庙中。
一连几天,小和尚都闷闷不乐不言不语,老和尚也没有理他。
有一天小和尚实在忍不住了,鼓起勇气质问老和尚说:“师傅,您不是常教诲我男女授受不亲,不要亲近女色吗?你为什么前几天还抱着姑娘过河呢?”
老和尚听了以后,气定神闲地说:“原来你是为这个生闷气呀!我都已经把这个姑娘放下三天了,而你还抱在心上呀。”
一个人要学习“空杯子哲学”,就是要学习舍得和放下的道理。过了这条河,该倒空的,就要把它倒空;该放下的,就要把它放下。空杯子才能装下东西,能舍才能得!
庄子在《大宗师》里提到:“在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
庄子说,这个身体像车子一样,把“我”装在里面,有了形体,活着时忙忙碌碌,老了给我一个退休安详,死了是让我休息。所以,真懂得生命的人,才能够真懂得死亡,生既不足以喜,死也不足以怕,这是一个很自然的阶段。
人,以至一切生物,有生即有死,有死生,“方生方死,方死方生”,这就是生命的自然规律。对生和死的态度,形成了每个人的生死观,生死观是一个人世界观的重要内容。有什么样的人生观,就有什么样的处世哲学、生活态度。
中国古代思想家直接论人生的言论很多,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宝贵财富。庄子在《大宗师》中把生和死看成一种自然现象,指出:“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就是说,人的生和死是不可避免的,就像有白天和黑夜一样平常,并且认为“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其生若浮,其死若休”。一个人的降生是依循着自然界的运动而生,一个人的死亡也只是事物转化的结果。他把生死看得很淡。
儒道两家的生死观,虽然都有积极和消极的两面,都有可供参考的地方,但相比之下,从“善吾生,善吾死”、“善始善终”这个意义而言,道家更为明智、豁达。其中最大特点就是顺其自然。承认生命的自然属性,当生则生,不当生则不生。生则好好生活,死则超然以对。生命遏不住,死神更难扼。何况从宏观上看,生生死死,死死生生,这是人类的新陈代谢。有新陈代谢,历史长河才源远流长。这就是生命的辩证法。
所谓承认生命的自然属性,即认可自我生命的时间和空间。一个人的生命是父母创造的,你无法选择你的家族、身世,更不应该抱怨“为什么要生我”,或为什么生在平民家庭,而不是生在贵族之家。当然,你更无法选择你所生存的时代和社会。你没有必要遗憾你为什么不早生或晚生几年。总之,你得承认正是那个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决定了你人生的一切客观自然条件,你属鸡,还是属猴,由不得你;阿猫、阿狗都是一命,这就是不可改变的现实。
王充在《论衡·命碌篇》中指出:“有死生寿夭之命,亦有贵贱贫富之命。自王公逮庶人,圣贤及下愚,凡有首目之类,含血之属,莫不有命。”卢梭说得更明白:“人并非生来就一定能做帝王、贵族、高宦或富翁的,所有的人生来就是赤条条地一无所有的,任何人都注定要死的。做人的真正意义正是在这里,没有哪一个人能够免掉这些遭遇。”
这些事例告诉我们,人的生死有时就是有定数,应了“死生由命,富贵在天”的说法。要顺其自然,就是在大势已去时要想得开,千万别钻牛角尖。死而不能复生,活人总得要活下去,一切悲观消极都无济于事。生活中确实难免三灾八难,旦夕祸福,无法预测,也无法摆脱,冥冥之中就形成了“天意”和“命定”。一个好端端的青年,站在屋檐下等他的恋人,当他的恋人来到时,他却已经告别了这个世界,杀手原来是房檐坠下的冰锥子。
佛说:“诸行无常,一切所做所行为出来的东西,不会永远久住着的。人、动物、花草、树木、山川、土地,都是不会常住的,会生便会灭。”
无常在佛法里是基本的观念。什么叫做无常?“常”就是永恒,“无常”就是非永恒,世间一切万物皆无常,找不到永恒不朽者,包括日月星辰。尤其众生的生命更是无常,就像是泡沫一样,在时间的长河里瞬间就没了。
生命每时每刻都在不停地消逝,然而能洞察到这一点的人却不多.洞察到能够超越的人更是微乎其微。通常,人们总是沉浸在种种短暂幻化泡沫式的欢乐中,不愿意正视这些。然而,无常本就是生命存在的痛苦事实,故生命从来就没有停止流逝。
生命的流逝乃至消失是必须面对的事实。逃避是不可能的,也无法逃避。无常的真理在事事物物中无时无刻不在现身说法:依恋的亲人突然间死去,熟悉的环境时有变迁,周围的人物也时有更换。享受只是暂时,拥有无法永恒,欢乐转瞬成了痛苦,执著的思想不能实现,实现了转眼又失去;最仇恨的敌人突然变成最好的朋友,最好的朋友突然间又变成了最仇恨的敌人;计划无论怎样周全,预算不管何等详细,却总有出其不意的事件发生。
的确,人们每提起“人生无常”这个观念,大多认为意义是负面的,但我们是否曾从相反的角度来考虑问题——若不是有无常的存在,花儿永远不会开放,始终保持含苞的姿态,那大自然不是太无趣了吗?
人们害怕无常,不喜欢无常带来的负面改变。但是,任何现象都是一体两面的,有白天就有黑夜,有好就有坏,有对就有错,所以,有生就有死。因此,不必害怕无常,反而要勇敢地接受无常,迎接它令人欢喜的一面,也接受它使人痛苦的另一面。因为这是最自然的人生现象。
住在繁杂的都市,面对周围的各种诱惑,人生的各种不如意,常有八九,能始终保持一颗平常心,对我们来说太重要不过了。
对生活要求不要太高,想法尽量符合实际,任何时候都要学会认识自己,让自己学会认识平常,保持平常,接受平常。
生活中,往往也难于平常,而且很多时候我们苦于没法平常,但时刻还要记住要求自己尽可能的保持平常,学会“绅士”一点,不要等回过头来一看,还是平常一点好!
平常其实最美,它是一种最真实、朴实的美,没有修饰,更不需要美丽的外套,它没任何作料,是一种原汁原味的美。或许拥有平常,就拥有健康,心态平和,心无杂念,善待自己,善待他人,对人,对已都有好处。不要生活匆匆,工作匆匆,而忘记平常,还是要留有时间,尽情享受平常带给我们的快乐。
在每个人的人生经历中,不可能都是“万事如意”、“心想事成”,时常与“事与愿违”、“逆水行舟”相伴。关键是要认识自己,相信自己,脚踏实地走好自己的路,保持一颗平常心。做好每天要做的事情,享受生活,享受做好每一件事情所带来的快乐,就会有足够的力量承担一旦到来的挫折和痛苦。
只想着“如意”,不付出努力,不经历曲折,是不可能“事成”的。因此,一个人要保持一颗平常心,就需要有经受成功、失败、得宠、受辱、幸福、痛苦的准备,因为这些都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历程。保持一颗平常心是一种感觉和心态,是世事泰然处之的品质,是一种自信和成熟。
其实,人生真正的收获和进步,往往是受到委屈的时候所得到的,只有这时候才能弃旧图新,自励自强。有意识地委屈自己的过程,恰恰是超越自我的过程,是自我蜕变和升华的过程。这又何尝不是人生的需要呢?
保持一颗平常心,在日常生活和人际关系上,总有一份宽松闲适的心态和表现,这是文化陶冶和道德修养的体现。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此话可谓入木三分。当然,这样的人不是无所用心,饱食终日,游手好闲,与世浮沉,而是进入一种高尚的人生境界。随遇而安,不存非分之想的人生状态。
万物的发展是自然、平等平常的,人也一样,凡事没有必要去怨天尤人,做到随时、随性、随遇、随缘、随喜。事随景迁,心随欲安,时刻保持一颗平常心。得而不喜,失而不忧。不为感情所左右,不为名利所牵引。人生唯有自心是最好的参照物。
有失有得,不失不得,此乃天之道。贵在平常心,它可以使人超脱,使人向善,使人知可为而为,不可为而不为;知其该为而为,不该为而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