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时候,一个背叛的诸侯有扈氏率兵入侵,夏禹派他的儿子伯启抵抗,结果伯启打败了。他的部下很不服气,要求继续进攻,但是伯启说:“不必了,我的兵比他多,地也比他大,却被他打败了,这一定是我的德行不如他,带兵方法不如他的缘故。从今天起,我一定要努力改正过来才是。”
从此以后,伯启每天很早便起床工作,粗茶淡饭,照顾百姓,任用有才干的人,尊敬有品德的人。过了一年,有扈氏知道了,不但不敢再来侵犯,反而自动投降了。
这个故事提醒我们,当遇到失败或挫折,假如能像伯启这样,肯虚心地反省自己,马上改正有缺失的地方,那么最后的成功,一定是属于你的。不要花了代价,又学不到教训那就悲哀了。
古贤有云:“吾日三省吾身。”对每一个人来说,问题不是一日三省吾身、四省吾身,现在是速度革命时代,一天只有早上、中午、晚上才反省怎么够,应该具有高敏感度,时时刻刻都能自我反省才对。惟有如此,才能时刻保持清醒。人做一次自我检查容易,难就难在时时进行自我反省,时时给自己一点压力,一点提醒。
孔子在《里仁第四》中讲到:“以约失之者鲜矣。”
意思是说:“能够经常检点约束自己而犯错误的人是很少的。”
明代的张瀚在《松窗梦语》中有这样一段记录:
张瀚初任御史的时候,有一次,他去参见都台长官王廷相,王廷相就给张瀚讲了一个乘轿见闻。说他某一天乘轿进城办事时,不巧遇上了雨。而其中有一个轿夫刚好穿了双新鞋,他开始时小心翼翼地循着干净的路面走,后来轿夫一不小心,踩进泥水坑里,此后他就再也不顾惜自己的鞋了。王廷相最后总结说:“处世立身的道理,也是一样的啊。只要你一不小心,犯了错误,那么以后你就再也不会有所顾忌了。所以,常常检点约束自己,是一个人必修的功课。”张瀚昕了这些话,十分佩服王廷相的高论,终身不敢忘记。
这个历史故事告诉我们,人一旦“踩进泥水坑”,心里往往就放松了戒备。反正“鞋已经脏了”,一次是脏,两次也是脏,于是便有了惯性,从此便“不复顾惜”了。有些人起先在工作中兢兢业业,廉洁奉公,偶然一不小心踩进“泥坑”,经不住酒绿灯红的诱惑便从此放弃了自己的操守。这都是因为不能事先防范而造成的恶果。
不慎而始,而祸其终,这道理谁都明白,但要做到一直“不失”,似乎也很难。一些人为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会设置种种陷阱,包括利用“糖衣炮弹”来百般诱惑,让你“湿鞋”。
现实生活中实在有太多的东西需要防范,成克杰、胡长清、李嘉廷的“失足”,可以说正是因为不知在平时检点、约束自己造成的。应该说,这些人并非一开始就胆大妄为的。他们也曾犹豫过、心虚过、自责过,但终究没能战胜自己。有的还以“就干这一次”为托词原谅自己。
还有一些人,开始时并不认为事情很严重,觉得占点小便宜,捞点小外快,乃小事一桩,不足挂齿。殊不知,如此慢慢地放松了警惕,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一旦醒悟,却已不能自拔。
世界充满了诱惑,有时候,仅仅依靠人自身的意志作抵抗是不够的。由于“病毒”的无孔不入,所以必须经常性地给自己打“预防针”,并且应随着“病毒”的升级而更新换代。其实,大多数人缺少的也正是这一种自我省察和约束的精神。让自己做到这一点,将为自己的做人做事打造好优良的“软装备”,迈出超越一般人的了不起的一步。
孟子对齐宣王说:“一件东西,用秤称过,才知道它的轻重;用尺量过,才知道它的长短。世间万物也都是这个样子,要经过某些标准的衡量,才知道究竟。而一个人的心理更应该如此,经常反省衡量,才能认识自己,改善自己。”
浙江奉化雪窦寺的开山祖师妙高禅师,在妙高台上靠山的一边用功修行,昼夜不息。但因精力有限,时常打瞌睡。
他为了警惕自己别再瞌睡,就移到临崖的一边结跏趺坐,下面是几十丈的悬崖山洞,如果打瞌睡,一头栽下去,马上没命。
有一次,妙高禅师忍不住又打瞌睡,真的就这样摔了下去。他以为这一次一定没命了,没想到在半山腰时,忽然觉得有人托着他回到崖上。他很惊讶地问:“是谁救我?”
空中回答:“护法韦驮!”
妙高禅师心想:还不错,我在这里修行,居然还有人护法!于是趾高气扬地问:“像我这样精进修行的人,世间还有几人?”
空中答道:“像你这样修行的人,有恒河沙数之多。因你有这一念傲慢之心,我 20 世不再护你的法!”
妙高禅师听了,痛哭流涕,惭愧万分。左思右想,倒是想开了:“唉!不管他护不护法,我还是在这里修我的行。修不成,一头栽下去,死了也就算了。”
就这样,他依然坐在妙高台上修行。坐不久,又打瞌睡,又一头栽下去。这次,他认为真的没命了,可是快落地的时候,竟又有人用双手接住了他,并送回妙高台。
妙高禅师又问:“是谁救我?”空中答日:“护法韦驮!”“你不是说 20 一世不来护我的法?怎么又来了?”
韦驮菩萨说:“法师,因你刚刚一念惭愧心起,已超过 20 世之久!”
我们的人生有众多的起起落落,而真正能够可以由落而起的人,关键在于他们懂得自我反省,懂得反省自己因何起、为何落。海涅说:“反省是一面镜子,将我们的错误清楚地照出来,使我们有改正的机会。”
反省,并不是在失败时应该去做的事,它更应该是成功时相伴左右的助手。
人一旦出头了,发达了,就容易成为众人注目的焦点,被人品评,被人臧否。因此,越是位居显要处,就越是要经常反躬自省,越是要讲究低调做人,融人大众之中。唯此,才能做到更有效地保护自己。
而生活是一种惯性行为,人在其中,只要没有什么大的波澜,往往会“随波逐流”。无论是芷确的还是错误的行为,基本都会被一带而过。但这种庸常的腐蚀性后果却是严重的。因此,经常性地检点自己的言行,并及时作出调整和约束,是十分有必要的。从积极方面来讲,自查自省是修德建业的需要;从消极方面讲,是少犯和不犯错误的关键所在。一个人能够做到这一点,凡事皆可善始善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