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大禹谟》里说:“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说的是自满会招致损失,谦虚可以得到益处,这是千古颠扑不破的真理。南怀瑾先生的《论语》里有一则故事: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日:“亡之,命矣夫!斯人也有斯疾也!斯人也有斯疾也!”说的是孔子的学生伯牛生病,孔子去慰问他,他将手从窗户里伸进去拉着伯牛的手,说道:“这个人要死了,这真的是命啊,这个人竟然得这种病这个人竟然得这种病!”
在古代礼节中规定,一个人得病了,要是君主来探望他,病人就要搬到房子南面的窗户下,让君主从南面看他。除了君主,别人要是去探望病人,一般不进病人待的屋子里慰问,再加上为尊为长者讳,所以老师更不应该去。而孔子则没有摆架子,不但去看他,还把手从窗户里伸进去慰问,可见孔子对学生是很谦虚的,他用他的谦虚来实践他“仁”的思想。
《论语·学而第一》中讲到:“子禽问于子贡日:“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日:“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子禽问子贡说:“老师他老人家每到一个国家,必然能了解那个国家的国情政事。这是他自己去问的,还是别人主动告诉他的呢?”子贡说:“这是由于他老人家的温和、善良、恭敬、节制、谦让的高尚表现,使各国国君主动拿国政向他请教。他老人家得到的方法,大概与别人求得的方法不一样吧?”
温良谦恭让作为一种内心道德修养的外在表现,既是做人之德,又是做事之器。我们常可以在生活中见到那么一种人,他们态度蛮横,行为霸道,恨不得将所有的好东西都据为已有,但结果他们又真正得到了什么呢?而且有温、良、恭、俭、让这五种美好品德的人,虽然他并未成心有意地去索取,但上天并不负于他,那些理应属于他的,以及他所配得到的东西,都会尽其所用,伸手可及。
朱熹《朱子类语》中有云:“圣人之德无不备,非是只有此五者。但是此五者,皆有从后谦退不自圣之意,故人皆亲信而乐告之也。”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有人说:美德当不了饭吃。在这个一切讲究实际的社会里。那种“迂腐”的道德品质反而会让自己吃亏。这其实是一种短视之见。真正有眼光、会办事之人,无论是发自内心还是故意表现,都会把温良、谦恭等美德作为自己的处世工具,用以弥补自己的先天不足。
历史中曹操是个反面人物,但若从个人能力上来观察,刘备却是一个平庸之辈。曹操参战的获胜率为八成,而刘备只有两成,可以说是败多胜少结果曹操顺利地扩充势力,而刘备却时沉时浮,举兵二十年后仍毫无建树。
既然如此,曹操为什么会将能力远不如自已的刘备视为最强的对手呢?根本原因在于刘备拥有一种足以弥补个人能力不足的秘密武器。这种武器不是别的,是“德”。
譬如有名的“三顾茅庐”的故事,刘备为了聘请诸葛亮为军师,不惜三次亲自到诸葛亮的茅屋去请他。当时两个人地位相差悬殊,刘备虽然在争霸的过程中不太顺利,但是也颇有名望。而且刘备当时已年近五十,而孔明却是二十岁出头的无名小卒。刘备竟然会特地三次造访孔明,以崇敬的态度请求孔明做他的军师,及至在孔明应允之后,义马上将全部作战汁划等国家大事都委任于他。这实在是最彻底的谦虚态度以及深切的信赖。
不仅对孔明一人如此,刘备对其他部下也是这样。比如,当赵云从敌人重围中冒着性命危险救出太子阿斗之后,刘备不是像常人那样欣喜若狂,而是生气地将阿斗扔到地下,感叹地说:“几乎因为你折损了一员大将。”这种举动,又怎能不使部下感动而誓死效忠呢?
与刘备相比,曹操在这方面则不但不仁义,反而大逆不道了。曹操在逃避董卓的追捕时,曾经到一个朋友家去避难,他把朋友两口子为他杀猪接风的话偷听过来。误解为把他捆缚交出去,于是他便一气之下将朋友夫妻一起杀死了。
由此可见,曹操是一个毫无德行,不讲信义的刚愎自用的人,他自己也说过:“宁教我负天下人,也不让天下人负我”的话。曹操虽然能力过人,但是却不具有刘备那样的德行,这也正是他把刘备视为头号对手的原因所在。由此观之,我们确实应该向刘备学习以德感人的手段,以此弥补能力上的不足,身为领导者尤其应该如此。
刘备临终前,曾经留给后主刘禅一封遗书来训诫他,其中有“惟贤惟德,能服于人”两句话。“贤”是指聪明,“德”是指仁德,德可谓人之所以为人的魅力所在。如果在位者缺少贤德,便无法推动臣下。刘备又说:“你的父亲是一个缺乏贤德的人,你千万不要像我一样。”刘备自谦地认为自己没有德,实际上正好相反。刘备晚年终于建立了自己的势力范围,这种成就与其说是刘备自己的才智所获致的,不如说是来自部下们的奋斗更恰当。像孔明、关羽、张飞、赵云等人甚至可以为了刘备赴汤蹈火而在所不辞,他们之所以这样的忠心耿耿,完全是因为刘备所具有的德的手腕,即温良、谦恭,以及对他人的信赖感。
古人云:“鹤立鸡群,可谓超然无侣矣,然进而观于大海之鹏,则渺然自小,又进而求之九霄之凤,则巍乎莫及。”当自己自认为高大,目空一切时,你得身边一定会缺少警示你正在自满的朋友。一旦再遇高人,方觉自己渺小时,已离谦虚很远了,再看周围,已门可罗雀。所以自大、自满是一生的障碍,而谦虚谨慎才是走向成功的必要保障。
谦虚要真诚,虚情假意的谦虚是在有目的地表现自己,俗话说:“过分谦虚是骄傲的表现。”
当一个人已经从内心里感觉到自己的强大时,他最愿意做的是要别人夸奖自己,或逞能,或谦虚,其目的就是要借别人的嘴说出自己最想听的话来。明明只有自己能做的事情却要推三阻四假装自己无能,一定要等到听足了恭维的话,过足的被追捧的瘾后再去实施这种行为只能用卑劣来形容了。
谦卑不仅对一般的人有用,对处于高位的人更为有用。《易经.谦卦》中说:“谦尊而光。”即尊者有谦卑的美德,更能使人光明盛大。在此卦中还有一句话是:“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也”。有作为的人,常用谦卑来培养自己的道德品格与指导人生的方向。
祸患在人谦卑时往往会消失,这是《易经》中所说的。考虑得周到,谨慎小心就没错。
唐朝郭子仪爵封汾阳王,王府建在首都长安的亲仁里。汾阳王府自落成后,每天都是府门大开,任凭人们自由进进出出,而郭子仪不允许其府中的人对此加以干涉。有一天,郭子仪帐下的一名将官要调到外地任职,来王府辞行。他知道郭子仪府中百无禁忌,就一直走进了内宅。恰巧,他看见郭子仪的夫人和他的爱女正在梳妆打扮,而王爷郭子仪正在一一旁侍奉她们,她们一会儿要王爷递毛巾,一会儿要他去端水,使唤王爷就好像奴仆一样。这位将官当时不敢讥笑郭子仪,回家后,他禁不住讲给他的家人听。于是一传十,十传百,没几天,整个京城的人都把这件事当成笑话来谈论。郭子仪听了倒没有什么,他的几个儿子听了却觉得大丢王爷的面子,他们决定对父亲提出建议。
他们相约一齐来找父亲,要他下令,像别的王府一样,关起大门,不让闲杂人等出入。郭子仪听了哈哈一笑,几个儿子哭着跪下来求他,一个儿子说:“父王您功业显赫,普天下的人都尊敬您,可是您自己却不尊重自己,不管什么人,您都让他们随意进入内宅。孩儿们认为,即使商朝的贤相伊尹、汉朝的大将霍光也无法做到您这样。”
郭子仪听了这些话,收敛了笑容,对他的儿子们语重心长地说:“我敞开府门,任人进出,不是为了追求浮名虚誉,而是为了自保,为了保全我们全家人的性命。”
儿子们感到十分惊讶,忙问其中的道理。
郭子仪叹了一口气,说道:“你们光看到郭家显赫的声势,而没有看到这声势有被丧失的危险。我爵封汾阳王,往前走,再没有更大的富贵可求了。月盈而蚀,盛极而衰,这是必然的道理。所以,人们常说要急流勇退。可是眼下朝廷尚要用我,怎肯让我归隐;再说,即使归隐,也找不到一块能够容纳我郭府千余口人的隐居地呀。可以说,我现在是进不得也退不得。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紧闭大门,不与外面来往,只要有一个人与我郭家结下仇怨,诬陷我们对朝廷怀有二心,就必然会有专门落井下石、陷害贤能的小人从中添油加醋,制造冤案。那时,我们郭家的九族老小都要死无葬身之地了。”
由此可见,正因为郭子仪具有很高的政治眼光和德性修养,才能善于忍受各种复杂的政治环境,必要时牺牲掉局部利益,用谦谨的作风确保全家安乐。人们若能像郭子仪那样时刻保持谦卑谨慎的气度,祸患自然不会产生。所以,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是很有必要的。
凡想做一些大事情的人,无论在什么时候,都不要忘记以下四条忠告,要争取改掉这四种缺点。
其一,盛气凌人;其二,妄自尊大;其三,趾高气扬;其四,好大喜功。
这四点不过是人类的劣根性中的几种表现而已,它们都越出了谦卑,而走向人类之美德的反面。如果人们犯了其中任何一条,都会带来或大或小的损失。
老子在《道德经》中指出:“古之善为士者……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容。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浑兮其若浊……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因此,我们崇尚低调做人、谦恭处世的哲学观点。
谦恭乃自古以来做人之美德,懂得谦恭的人才真正懂得自我价值的存在,懂得谦恭的人才能得到他人的认可和关照,懂得谦恭的人才能成就大事业,懂得谦恭的人才会与别人和睦相处。
其实,谦恭是一种处世态度,只有谦恭才会不断地找出不足,求得上进,只有谦恭才能妥善地处理好与他人的关系,只有谦恭才会得到他人的器重,只有谦恭才能实现所追求的目标。
谦恭是一件法宝,是一把打通人际关系的利器,是一张求得自信的通行证,是一种廉价的感情投资,所得到的回报绝对超过所付出的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