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

小字标准大字

背景色

白天夜间护眼


第六章
培养男孩良好习惯

好的习惯让人立于不败之地,坏的习惯则让人从成功的宝座上跌下来。要想让你的男孩成为优秀的能与世界同步前进的男人,首先就要让他从细节做起,从塑造自身做起。“你用男人的标准来塑造男孩,他就会成长为一个真正的男子汉!”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是对男孩进行早期教育的最重要内容之一。

培养有计划性的男孩

从前,有一个商人,在小镇上做了十几年的生意后失败了。当一个债主跑来向他要债的时候,这个可怜的商人无精打采,不知道自己怎么会这样失败。

商人问债主:“我怎么会失败呢?难道是我对顾客不热情、不客气吗?”

债主说:“是啊,你为什么会失败?失败了也不可怕,你不是还有许多资产吗?你完全可以再从头做起!”

“什么?再从头做起?”商人有些生气。

“是的,你应该把你目前经营的情况列在一张资产负债表上,好好清算一下,然后再从头做起。”债主好意地劝他。

“你的意思是要我把所有的资产和负债项目详细核算一下,列出一张表格吗?是要把门面、地板、桌椅、橱柜、窗户都重新洗刷、油漆一下,重新开张吗?”商人有些泄气地说。

“是的,你现在最需要的就是按你的计划去办事。”债主坚定地说道。

于是,商人按债主说的去做了,并改掉以前做事没有计划的坏习惯,果然他的生意慢慢好了起来。

事实上,做事有计划,对于一个人来说,不仅是一种做事的习惯,更能反映他的做事态度,是能否取得成就的重要因素。对于孩子来说,做事有计划同样是非常重要的。

德国人非常注意做事的计划性,在子女教育问题上,他们也是十分注重引导孩子做事讲究计划。

如果一个孩子对爸爸说:“爸爸,我周末想去郊游。”他的爸爸不会直接说“好”或者“不好”。他会问孩子:“你的计划呢?你想跟谁一起去?到什么地方去?怎么去?要带什么东西去?”如果孩子说:“我还没想好。”爸爸就会对他说:“没想好的事情就不要说。如果你要去,就要先做计划。”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德国孩子做事一般都比较严谨,做事之前往往都会有周密的计划。

做事没有条理的人,将无法很好地料理自己的生活,也无法很好地进行学习和工作。在走向成功的道路上,做事没有条理、没有计划的孩子将会比其他人走得更辛苦、更艰难。

你的孩子有梦想吗?如果有,就要让他们养成有计划做事的好习惯,用一个有力的计划来帮助他们完成自己的梦想。

那么,父母怎样培养孩子做事有计划的好习惯呢?如何帮助孩子事半功倍地实现他们的梦想呢?

1.告诉孩子分清事情的先后

要让孩子养成有计划做事的好习惯,就要让孩子知道什么事要先做,什么事后做,这样做事就会变得有条理起来。

有的人做事情有计划,做起来却不能按照计划进行。因此,按计划做事,不是说做就能做到的,需要坚强的毅力。

2.让孩子随时调整计划

有时,做事不能按计划进行,是因为事前对任务的难度和所需要时间估计不足,这就要随时调整计划,使其更合理就可以。

3.帮助孩子克服惰性

有计划地做事,还需要克服惰性,当天的事要当天做完。如果难以完成的事情不断累积,最后越积越多,计划就会被弄得乱七八糟,很可能要花费数倍的时间完成要做的事情,这样做事很容易不了了之。

4.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分钟

要让孩子养成有计划做事的好习惯,必须引导孩子学会运用和把握时间,这是有计划做事最重要的一环。

狄更斯曾说过:“延误是偷光阴的贼。一天24小时,为勤勉的人带来智慧和力量,给懒散的人空留悔恨。有成就的人会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分钟,绝不虚度年华。”

一天24小时,一年365天,有的人整天忙得焦头烂额,学习和工作效果却不理想;有的人却学得好、玩得好,为什么有会如此之大的差异呢?关键是管理和利用时间的方式不同。

那么,怎么才能管理好时间,利用好时间呢?那就是制定详细可行的行事计划。计划主要包括目标、具体任务、时间安排等几方面内容,而且要切合实际。对每天、每周、每月以及每个阶段的目标、任务和时间做出准确的计划,才能控制好时间。

5.在家务事中培养孩子的习惯

在日常生活中,一些小事不能轻视,因为这些小事可以有助于培养孩子有计划做事的好习惯,特别是一些家务劳动。例如,打扫房间,房间摆设井井有序,用过的东西放回原处,以免需要的时候却找不到;晚上睡觉之前整理好书包,准备好第二天要穿的衣服等。当然,让孩子养成做事有条理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父母的耐心和恒心,还要善于抓住教育的契机进行适时引导。

6.教孩子按规律做事

父母让孩子养成有计划做事的好习惯,就要教孩子按规律做事。

引导孩子计划周密,学会有条理、有理智地生活,都离不开科学的态度。也就是说,要遵循客观规律,而不能冲动、蛮干、乱计划。

7.帮助孩子合理安排,重点突出

让孩子养成有计划做事的好习惯,就要让孩子合理安排,重点突出。同样的事情因为不同的安排,可能会产生不同的结果。比如说,有的孩子放学回家先写作业再复习功课,有的孩子却恰好相反。哪种方法好呢?

如果一天学下来的功课没有消化就急急忙忙写作业,看起来好像节省了时间,实际上做作业的时候可能会遇到很多障碍,导致错误百出,以致耽误很多时间。

相反,先复习再写作业,把一天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后,再用作业的形式检查学习效果,就很容易发现学习上存在的漏洞。这样做作业,既是总结,也是查漏补缺。

这么一解释,哪种方法更好就很明了了。

所以,做计划时一定要找到合理的顺序,才能起到最好的效果。

当然,光顺序合理是不够的,还要找到重点。还要教孩子学会根据自己的情况确定重点所在。

8.让孩子劳逸结合,有张有弛

一口吃不成胖子,做好一件事情也需要一步一步地来。一个好的计划应该是劳逸结合、有张有弛的。时间安排得太满,会使孩子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得不到放松,久了只会积蓄压力。时间安排得太松,又会使人懒散。

张弛有度的节奏能帮助孩子更有效率地达到目标。所以帮助孩子制定计划的时候,不能太心急,一定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确立节奏,如果在实施的过程中觉得不是很妥当,还可以根据实际的进程进行调整。

总之,培养孩子有计划做事,不能着急,让孩子逐步养成先计划后办事的习惯后,孩子也就在无形中养成了良好的做事习惯,不再盲目行事。

教子箴言:

没有人因计划而失败,却因没有计划而失败。

——谚语

让孩子养成积极主动的习惯

从前有一户人家的菜园摆着一块大石头,宽度大约有40公分,高度有10公分。到菜园的人一不小心就会踢到那一块大石头,不是跌倒就是擦伤。

儿子问:“爸爸,为什么不把那块讨厌的大石头挖走?”

爸爸回答:“那块石头从你爷爷时就一直在那放着,它的体积那么大,不知道要挖到什么时候,与其费那么大力气挖石头,不如走路小心一些就是了。”

一年年地过去了,大石头依然在原来的地方,直到儿子娶了媳妇,当了爸爸。

一天,大石头又差一点绊倒了儿媳妇,儿媳妇恨恨地说:“爸爸,菜园那块大石头,我越看越不顺眼,改天让人搬走好了。”

爸爸回答说:“得了吧!那块大石头太大了,可以搬走的话早就搬走了,哪会让它留到现在啊?”儿媳妇心里非常不是滋味,那块大石头不知道让她跌倒多少次了。

一天早上,儿媳妇拿着锄头和水桶来到菜园,将一桶水倒在大石头的四周。十几分钟以后,儿媳妇用锄头把大石头四周的泥土搅松。

儿媳妇早有心理准备,可能要挖一天吧,谁都没想到几分钟就把石头挖了出来,看看大小,这块石头没有想象的那么大,大家都是被那个巨大的外表蒙骗了。

以上的故事告诉我们,做事情不要被事情的假相所蒙骗,只要积极主动地去做事,事情就不会如我们想象的那样困难。因此,在生活中,不论你是成年人,还是孩子,都要拥有一个积极、主动的心态,拥有积极、主动的做事习惯。

弗兰克是心理学家,他一生经历坎坷,不仅父母、妻子、兄弟都死于纳粹魔掌,他自己也在纳粹集中营里经历了一段凄惨的岁月。但是在最艰苦的岁月里,弗兰克选择了积极向上的态度。他没有悲观绝望,反而在脑海中设想,自己获释以后该如何站在讲台上,把这一段痛苦的经历介绍给自己的学生。凭着这种积极、乐观的思维方式,他在狱中不断磨练自己的意志,直到自己的心灵超越了牢笼的禁锢,在自由的天地里任意驰骋。

正是因为他的积极主动,在纳粹集中营里经历了一段凄惨的岁月后,他发现了一个新的思维准则,就是每一个追求成功的人必须具有积极主动的做事态度与习惯。

在人生的旅途中,只有积极主动的人才能在瞬息万变的竞争环境中赢得成功,只有善于展示自己的人才能在工作中获得真正的机会。所以,如果一个人想成功,就必须具备积极主动的做事习惯。

现在,许多孩子并不是没有积极主动的态度,而是不知道如何积极主动地去做事。那么,家长应该如何帮助孩子培养积极主动的做事习惯呢?要想养成积极主动的做事习惯,要按步骤进行,要循序渐进地调整孩子的心态,把握机遇、创造机遇。具体方法如下:

1.让孩子远离被动

消极被动的人总是迷信宿命论,把不如意的事情纷纷归罪于基因遗传、星座、血型等因素,并由此变得自怨自艾,消极被动。要改掉这个习惯,就需要孩子远离被动。例如,自己决定自己的衣着打扮,周末时,自己决定要怎么度过等。孩子只有学会对自己的生活做出合理的安排,才能学会主动。

2.让孩子学会自己做主

一个人必须知道自己喜欢什么、需要什么,才不随波逐流。许多孩子有很强的“从众”心态,自己有想法不表达,时间久了甚至都不清楚自己的想法是什么了。他们每次都会习惯性地先问别人:“你怎么想?”而从不会问问自己:“我怎么看?”

要改掉这个习惯,就要设法让孩子潜意识里的“我感觉,我想要”体现出来,不要被动,不要从众,避免孩子盲目听从父母、老师的意见。从小事到大事,孩子如果都能做到听从自己的意愿,时间长了,孩子就会养成积极主动的习惯。

3.让孩子积极尝试,邂逅机遇

在生活中,父母可能遇到这样的事,比如孩子上了不理想的中学,或者后悔读了大学,事实上,这些挫折都可以挑战,但它们都需要孩子有积极主动的态度。

在美国,父母经常说的一句话是:“你没有试过,怎么知道自己不喜欢呢?”所以,对于那些正处于人生成长阶段的孩子来说,积极地尝试不同的事情,比什么都重要。不要因为暂时不了解自己的长处而犹疑不决。要学会从尝试中吸取教训。只有敢于挑战自我,孩子才能充分地开发自身的潜力。

4.让孩子创造机遇、把握机遇

不要坐等机遇上门,因为那是消极的做法。屠格涅夫说:“等待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什么事也不做地空等;另一种是一边等,一边把事情向前推动。”也就是说,在机遇还没有来临时,就应事事用心,事事尽力,主动为自己创造机遇。

教子箴言:

不存在没有热情的智能,也不存在没有智能的热情,如果没有勤奋,也不存在热情与才能的结合。

——(美)约瑟夫

鼓励孩子勇于尝试

这是一位母亲某天早晨上班前与儿子的一段故事:

李敏正在急急忙忙地准备早餐,上小学的儿子甜甜跑到厨房:“妈妈快帮我挤牙膏,我不会。”“怎么又不会呢?你可以挤得很好。”一边说,李敏已经帮儿子挤好了牙膏。尽管这件事儿子应当自己来做,但早晨时间宝贵,李敏不愿多费口舌。

甜甜在卫生间洗漱,长时间不出来,“快一点,甜甜,妈妈要迟到了。”“嗯,知道了。”却还是不出来。李敏看一眼石英钟,再不洗漱早班车就赶不上了,李敏有些冒火,声音不由得大了起来:“快一点!”甜甜感觉到这声音中的威胁成分,脚底下加快了步伐。可是他刚出去没多长时间,又“咚咚咚”地跑回来,身上的衣服敞开着,裤子的背带也拖在身后。

李敏的眉头不禁皱了起来:“又怎么啦?”

“我系不上扣子,你给我系。”“你会系的,怎么不会系?”甜甜小心地注视着妈妈脸上堆起的乌云,仍坚持着说:“我系不上。”

“为什么你总是要妈妈给你做这些你会做的事?”

“因为妈妈喜欢我。”

李敏无奈,只好给甜甜系上扣子,带上些食物就匆匆上班了。

相信类似的情况很多父母都曾经历过。要避免这种情况,一个很有效的做法就是培养孩子勇于尝试的习惯。如果孩子平时在父母的有意指导下,视独立为骄傲,在行为处事上处处显出自立的趋向,勇于尝试对于他的性格塑造和健康成长是大有益处的。当然啦,父母也可以免去许多不必要的麻烦,减少与孩子的冲突。

一般来说,孩子稍大一点,当大人帮他穿衣服、系鞋带时,常常会说“我自己会”或“我自己做”。这时候,家长不要嫌他穿不好而说“你不行”,而是应当耐心地指导他自己去做,并加以肯定和鼓励。孩子的模仿性很强,看你扫地,会说我也要扫,这时你就让他扫,并教他怎么扫得干净。如果他扫得不干净,不要指责,也不要当面重扫,否则会有伤孩子的自信心。

许多孩子小小年纪就好“逞能”,他们常常兴致勃勃地叫大人去看他们的“作品”:“妈妈,你看这是我叠的飞机,它能飞!”“爸爸,你看我画的鱼,好玩吧?”这时当家长的千万不能随意否定他们的“杰作”,而应当表现出你对他所做的很感兴趣,并尽量予以肯定。如果他的鱼画得不太像,你就可以说:“如果身体再长一点,尾巴再大一点就更好了。”这样他既得到了鼓励,又有了新的目标,会继续去琢磨怎么样把鱼画得更好。如果你说:“这画的叫哪门子鱼呀!根本就不像。”孩子会既伤心又失望,甚至有可能从此不再拿画笔。

总之,孩子出于好奇,什么都想学、想做,父母要鼓励孩子勇于尝试。那么父母应如何培养和鼓励孩子勇于尝试的习惯呢?

1、帮助孩子在尝试中体验进步与成功的快乐

尤其要认真地帮助孩子去实现他人生中一个个“第一次”的成功,让他在“我能行”的体验中挺起胸,昂着头长大,而不是经常处于“我不行”的心态之中,背着“我不行”的包袱低着头长大。对于孩子,成功的体验比失败的体验更重要。自小在心灵里播下自信的种子,它会成长为孩子一生事业成功的基石。

2、对孩子的事切忌包办代替

家长的包办代替剥夺了孩子许多体验“成功”的机会,孩子从小缺少成功的体验,他们的心灵世界便会缺少成功带来的喜悦,也便会荒芜。只要孩子显示出要自己做事情的欲望,父母就应该放手让他们去做。

教子箴言:

一碗酸辣汤,耳闻口讲的,总不如亲自呷一口的明白。

——鲁迅

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习惯

许多情况下,父母的过分照顾、担心和保护,成了孩子的沉重负担。因为怕摔着,孩子十多岁了,还不让学骑自行车。特别是许多母亲,孩子一离开自己的视线,就会想象出各种危险可怕的情景:一会儿在路上让汽车撞了,一会儿游泳给水呛了。总之,一百个不放心。

古人说,世上不会有怕孩子摔跤而不让孩子学走路的妈妈。然而,现在真有不少因噎废食的父母。因为怕孩子碰着、撞着,怕车祸,怕走失,于是给孩子设置了许多禁区,不许摸电器,不让碰炉灶,老大不小了,还不许单独外出,已经上中学了不许单独坐公交车,不许自己去公园等等。

在过度保护中长大的孩子,往往会优柔寡断,胆小怕事,没有独立自主,勇敢面对困难的精神,也缺乏独立自主,处理实际事务的能力。

谢军是享誉世界的国际象棋大师,获得过多项世界冠军。她的成就令多少人羡慕,然而你知道吗,她之所以有今天,与她独立自主,勇于克服困难的习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1982年,谢军12岁,即将小学快毕业,是升重点中学还是学棋,两条路任她选择。谢军和她的一家人,似乎都处在十字路口上,需要决定前进的方向。谢军在小学6年中,7个学期被评为三好学生。学校当然要保送她上重点中学,这样品学兼优的孩子,谁见谁要。国际象棋的黑白格同样牵动着谢军和她的一家人,真是举棋不定。是走妈妈的路,将来进高等学府,还是当象棋选手呢?谁也拿不定主意。

还是妈妈有主见,她叫来了女儿,用商量的语气说:“谢军,抬起头来,看着妈妈的眼睛。你很喜欢下棋,是不是?”这是母亲对女儿选择道路的提问,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对女儿将来命运的提问。家庭是民主的,对孩子采取了审慎的商量的办法,充分尊重女儿的意见和选择。谢军目光坚毅、严肃地看着妈妈的眼睛,坚定地说出7个字:“我还是喜欢学棋。”母亲得到女儿的回音后,她同意谢军的选择,同时又极其严肃地对女儿说:“好,记住,下棋这条路是你自己选择的。既然你做出了这个重要的选择,今后你就应该负起一个棋手应有的责任。”一个12岁的女孩能懂得和理解这段话吗?也许思维发达和超前的谢军,听懂了妈妈的话,了解了父母的良苦用心。

应该承认,母亲和女儿的这段对话,谢军会受益一辈子的。假如当初没有这段话,或者是父母包办决定女儿的前程,都不会有今天的谢军,中国也没有今天的国际象棋“女皇”。

俗话说,习惯成自然。习惯不是某种行为的偶然表现,而是一个人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让孩子从小学会独立自主,养成主动克服困难的习惯,父母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让孩子自己安排和自己负责

自己安排和自己负责,这一点对于自我意识还没有形成的孩子来说确实勉为其难。但这个意识却要在点滴的生活小事中及早播种,及早萌芽。每次带孩子出去玩,可以事先让孩子想想要带什么?几次提醒,孩子便主动想起要戴好衣服或穿好外套。孩子会表达、会思考以后,可让孩子试着安排一下今天到哪里玩,准备做些什么?并帮助孩子分析这样做的优劣和可能性。当孩子要带东西出去而忘记带或把带出去的东西忘在外面而生气发脾气时,父母千万不能自揽责任包办代替,而要让孩子意识到自己想做的事自己应该安排好,并且学着负责到底。

2、正确地认识和理解孩子

要了解孩子在各个年龄阶段普遍具备的各种能力。知道在什么年龄,孩子应该会做什么事情了,那么就可以放手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而不依赖别人。

3、给予孩子充分的活动自由

孩子的独立自主性是在独立活动中产生和发展的,要培养独立自主的孩子,就应该为他提供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

4、与孩子建立亲密的关系,让孩子充分感受到爱

因为独立自主性的培养,需要以孩子的信任感和安全感为基础。只有当孩子相信,在他遇到困难时一定会得到帮助,他才有可能放心大胆地去探索外界和尝试活动。因此,在孩子活动时,父母应该陪伴在身边,给予鼓励。

教子箴言:

从根本上说,只有我们独立自主的思索,才真正具有真理和生命。因为,惟有它们才是我们反复领悟的东西。

——叔本华

教育孩子珍惜时间

孔子曾感慨时间就像河水一样正在不停地流逝着,由此给后世留下了一句警言:“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对于时间的珍爱和慨叹,年龄越大,经历越丰富的人,感受自然也越深刻。所以,面对时下许多孩子沉溺于网络和游戏之中,一连数个小时甚至熬通宵的行为,家长们显得那么急切、焦虑、忧思和痛心。还有沉溺于武侠小说中的孩子,一本接一本,一个都不放过,课下课上,学校家中,宝贵的时光就这样被白白耗在了武侠上。

还有就是痴迷电视的孩子,偶像剧、古装片,连球赛等一个都不会拉下,加之全国几十个卫视节目给孩子提供了极大的选择面,他们把大把时间泡在电视上,着实让家长忧心忡忡、头痛不已却又一筹莫展。而一到学习时候,他们就是糊里糊涂过日子了,摸摸这个,又碰碰那个,或者完全从兴趣出发,或者干脆将学习任务堆积起来,一直拖到不得不完成时为止。

造成此种现象的原因,究其实质,还是没有培养起孩子珍惜时间的习惯。须知习惯的好与坏都是养成的。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我们可着力去纠正孩子对待时间的淡漠观念,逐步培养他们重视时间的意识。

1.每天和孩子一道背一条“惜时”名言

让孩子认识到“时间”是每个人最易拥有也是最易失去的个人资源。而把握时间最重要的就是要把握现在。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说:“记住,只有一个时间是最重要的,那就是现在!”西文有一句谚语也说得好:“碌碌无为的人磨时间,无理想的人混时间,懒惰的人熬时间,勤奋的人挤时间。”大凡有所成就的人都是惜时如金的人。莎士比亚警示世人说:“抛弃时间的人,时间也抛弃他。”所以,鲁迅先生启迪我们:“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挤,总是有的。”一句话让孩子逐渐认识到: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2.正反利用孩子的“大脑兴奋时段”

珍惜时间,不等于说“学习时间越长越好”,不舍昼夜,有张无弛,疲劳轰炸,只会导致神经衰弱,影响身体健康,学习效果自然也不会好。须知贪玩是孩子的天性,家长可以通过定期与孩子交流对“时间”的认识来准确了解其大脑皮层的最佳兴奋时段。每个人的这一时段都是不太一样的,比方巴金喜欢挑灯夜战,艾青则早上诗兴大发,福楼拜则惯于通宵写作。

家长可与老师配合,把一天中比较重要的学习任务在这一时段交与孩子完成,这样花较少的时间可以完成较多的工作,让孩子产生一种高效利用时间的成就感。与此同时,有意识地将孩子“玩”的时间挤在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处于抑制状态的时间段,长期如此,会让孩子产生出一种“玩原来也这么没劲”的心理,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截断其贪玩费时的心理路径。培根说得好:“合理安排时间,就等于节约时间。”此种方法亦有功效,而且长此以往还能逼迫孩子培养一种高效利用时间的习惯。

3.适时提醒孩子遵守作息时间表

学习最忌放任自流,成功往往来源于长期的坚持不懈。但学习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应打“持久战”,就像马拉松长跑,不能随时随刻都用全力去拼。通盘策划,方为胜算。古人云:“文武之道,一张一弛。”所以要结合孩子的实际情况,在孩子、老师和家长三方参与的前提下,在充分尊重和考虑孩子休息娱乐的基础上,为其制定出一份合理的时间表,适时提醒孩子遵守。时间一长,可以培养起孩子对时间的一种无声的遵从,使其树立起一种“守时”的意识,从而养成惜时的习惯。“守时”是做事有成的重要环节。从小养成守时的习惯,不仅到时就能自然地安心学习,提高学习自觉性和学习效率,而且有利于将来适应社会生活。

4.不要丢弃时间的“边角余料”

零零碎碎的时间具有极大的利用价值,大块时间的学习反倒容易导致疲劳的积累,使学习效率受到很大影响。零碎时间的学习能保持大脑的兴奋状态,效果极佳,而且,利用零碎时间学习一些必须熟记的生词、公式、规则等,有利于反复记忆,加深印象。

利用零碎时间的技巧很多。比方家长可以为孩子准备一个可随身携带的小本子,记上要背的知识点,有空就读一遍;在起床、洗脸、刷牙、就餐等场所的墙上钉上一个和视线等高的小夹子,夹上一张卡片,卡片上写上当天要背的单词、公式等;还可运用录音机,把要背的知识内容录下来,吃饭、洗脚的时候都可以听。

总之,利用零碎时间反复记忆,不仅会明显提高孩子学习效率,长时间后还会培养孩子对时间“紧抓不放”的习惯。

5.把握现在,马上行动

家长对孩子的“身教”非常重要。在孩子面前,只要有了目标,家长就应该立即行动起来,即使尚未准备就绪也不要管它,重要的是行动本身。孩子耳濡目染,自会意识到:立即行动,才能真正把握“今天”和“现在”。这样可以让孩子对时间产生一种紧迫感,做事不拖沓延宕,意识到时间是一逝而过的,抓不住,时间就溜走了。记得大画家柯罗曾对一位向自己请教,并表示“明天全部修改”的青年人激动地说:“为什么要明天?你想明天才改吗?要是你今天晚上就死了呢?”所以家长应该告诉孩子:“如果你决心珍惜时间并想对社会和人生有所贡献,那么现在就行动起来吧!”

6.每天寻找到一个赢得时间的新技巧

马克思说:“任何节约归根到底都是时间的节约。”培养孩子节约时间的意识能够轻易地让孩子对时间产生一种珍惜之情。比方,告诫孩子不要把时间浪费在对没有做的事情的内疚上,也不要因后悔失败而浪费时间。同时教孩子逐步养成一种习惯,那就是努力让自己不要去浪费别人的时间,从而也为自己节约了时间。另外,还可将手表一直拨快几分钟,以使孩子每天都能赶在时间的前面。还可让孩子在闲暇时有意识地问自己:“此时此刻,如何才能最好地使用时间?”

另外,还应该让孩子学会休息,从生理学观点看,人的全身是一个整体,各个部位所以能和谐地运动,全靠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因此,学习时间太久,脑神经细胞的兴奋状态就会下降,所以必须休息好。列宁说:“不会休息的人就不会工作。”而休息的最好方式就是不同性质的工作交叉起来。车尔尼雪夫斯基说,“工作的变化,便是休息。”休息好,效率自然高,时间的利用率也就高,从而达到珍惜时间的目的。

教子箴言:

善于利用时间的人,永远能找得到富裕的时间。学会做时间的主人,将会使你受益无穷。

——(美)詹姆士·杜布森

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用眼卫生习惯

有一个小学五年级的一个班的48名学生,居然有40个是近视眼!其中,超过1/3的学生近视度数在200度以上,一成学生的度数超过400度,有一个甚至已经高达700多度。大多数近视学生是在预备班之后发现眼睛近视,但也有15%的学生早在小学四五年级就已出现近视症状。

谈到造成近视的原因,超过六成的近视学生将之归咎于长时间看电视、玩电脑及打游戏机,四成近视学生认为睡眠不足、功课过多,这也是造成近视的一个原因。82.5%的近视学生觉得近视对他们的学习造成了影响,50%的学生认为近视对生活也造成了影响,17.5%的学生认为近视还影响了自己的外表。

在对另外一所小学的五年级学生的调查中,发现近视学生也已占到全班总人数的27%,近视学生中近一半早在一至三年级即已出现近视。在该校医务室,人们看到了上个学期的体检记录,发现实际上的近视比例更高。在该校医务室已经工作了二十余年的杨老师说,1989年的时候,全校学生的近视比例是16.6%,1996年一下子超过了30%,最新的统计数字已达到41.98%。

一位小学校长认为,造成现在学生大面积近视的原因,一方面与学生迷恋各种电视、电脑游戏有关,另一方面和他们缺乏运动也不无关系:运动量的缺乏不仅导致学生身体素质的全面下降,而且久居室内,视力功能自然会随之衰退。校长同时对传统的眼保健操在今天是否仍能起到足够的预防、保护作用,也提出了质疑。

也有老师认为,父母对于孩子的视力问题也缺乏应有的重视。杨老师说,现在很多父母拿到学校、父母联系手册时只知道看第一页的主课成绩,而根本不关心后面的体育成绩和健康状况。医务室为了防止学生近视想让他们每人购买一种能缓解眼睛疲劳的眼药水,但是要买的学生寥寥无几。更加令人心忧的是,近两年来,近视的初发年龄越来越小。杨老师说,原校一年级的某班中,已有近半的学生存在近视的症状,而往年只有在四五年级的学生中才会发现近视。

老师们认为,患上近视的主要原因仍与长时间看电视、打电脑和游戏机有关,因为每当暑假过后查视力,学生视力下降总是很厉害。那么父母怎样指导孩子培养良好的用眼卫生的习惯呢?教育专家指出应做到以下几点:

1、教育孩子不要长时间地连续看书

看书是非常用眼用脑的,孩子神经系统发育不成熟,不能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力,每次阅读以30分钟为宜,最多不要超过1节课40分钟的时间。看一段时间后应起立活动一会儿,或向远方眺望,使紧张的眼球和大脑得到缓和。

2、书本与眼睛的距离要适当

眼睛离物体越近,要求睫状肌调节晶状体的度数越大,当物体与眼球之间的距离小于25厘米时,晶状体的调节度急剧上升,会使眼睛的屈光状态向近视方向发展。因此,孩子读书时应保持30厘米左右的距离。

3、阅读时应保持正确的坐姿

阅读时坐姿要端正,这可使身体重心稳妥地落在坐骨和靠背的支撑点上,这样可以减轻维持坐姿肌肉的负担。乘车、走路、躺卧时都不宜看书。

4、阅读时的光线和字迹要清楚

光线太暗,字迹不清,就不得不把书本拿到眼睛前面很近的地方,这就增加了眼睛的调节负担,造成视力过度紧张而易患近视症。在太阳光直射下看书,光线太强,使人感到刺眼眩目、头昏脑胀也不好。最好是光线从左上方射来,这样写字时手不会遮光。

教子箴言:

轻微的眼疾就是大病。

——托·富勒

引导孩子按时作息

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往往就从每天的作息开始。按时作息的良好习惯,不仅可以使孩子身体健康,而且还能使孩子能够有充分的精力去积极主动地学习。

孩子不能按时作息,往往影响孩子的睡眠,而睡眠是人体恢复精力和体力的必须要件,是人的生命活动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对孩子来说,养成按时睡觉、早睡早起的习惯就能够保证孩子足够的睡眠。

在现实生活中,应该说大多数爸爸妈妈都能够注意孩子按时睡眠习惯的培养。但不可忽视的是,也确实有不少孩子养成了熬夜的习惯。究其原因,有些孩子是因学校布置的家庭作业多,爸爸妈妈又要求孩子学琴、练书法、绘画、写日记、背诵等,致使孩子熬夜;有些是爸爸妈妈每天晚上带头看电视,子女也跟着看,直到看到“祝您晚安”;有些则是爸爸妈妈习惯睡前让孩子背一首诗、讲故事、背诵外语单词、要求孩子躺在床上对一天所学习的功课“过电影”,造成孩子大脑兴奋,不能按时入睡。所有这些使孩子熬夜的原因,都是不符合科学要求的,对孩子的健康和成长都极为有害。

做家长的必须记住,生长激素成长最盛的时间是晚上11时至半夜,超过这个时间睡觉,对孩子健康必然会产生负面影响。为了成长中孩子的健康,一定注意培养孩子按时作息、保证睡眠充足。

刘军锋是个贪玩的孩子,他的妈妈原本替刘军锋订下了一个她认为是十全十美的作息时间表:早晨6点起床,中午放学回家,吃完午饭后,做1小时功课,然后上学;下午回家,先补1小时历史,再看妈妈替他预录的卡通节目,然后有半小时的自由活动时间,晚饭后可以休息一会儿或到附近公园散步,之后回家再温习功课,然后才上床睡觉。

妈妈满以为有了这样的作息时间表,肯定对刘军锋有很大的帮助,谁知实行了没有几天她便很快发现刘军锋的功课愈做愈慢,有时候还打瞌睡;有时在刘军锋的功课还未完成时,他的好同学便打电话来问他看了某个电视节目没有;每天晚上的散步也似乎令刘军锋疲累过度,根本不能在晚上集中精神学习了。

明智的妈妈及时发现时间表确实有问题,于是果敢地做出改动,午饭后让刘军锋有点午睡时间,下午看了儿童节目才开始做功课,晚上的散步时间也视孩子的需要而增多或减少。时间表变得更具弹性,刘军锋的学习兴趣也比从前提高了。

为了保证孩子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保证孩子有足够的睡眠,父母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每晚9点左右就让孩子做好睡前准备工作,准时上床睡觉。例如让孩子去阳台呼吸新鲜空气,深呼吸,刷牙洗脚,静坐一会儿使身心放松。

(2)要抑制刺激,如睡前不要看电视和电影,不看书籍,不要打骂训斥孩子,不要强迫孩子做不愿做的事等。

(3)入睡前不要让孩子吃夜宵,不要饮浓茶、咖啡、饮料和吃巧克力。晚饭不要吃得过饱,可以吃一些含有氨基酸的食物。

(4)要有一个舒适安静的环境,床铺要符合孩子的要求,不要亮着灯睡,可播放催眠曲,培养孩子按时上床、上床立即入睡的良好习惯。不会休息,就不会学习,爸爸妈妈应让孩子明白早睡早起的好处,应该给孩子创造平安、宁静、温馨和舒适的就寝环境。

教子箴言:

早睡早起使人健康、富裕又聪明。

——(美)富兰克林

让孩子养成文明上网的习惯

网络就像一把双刃剑,可以促进孩子的学习,也可以对孩子的成长造成影响。随着网络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孩子接触到了电脑,孩子的上网问题也成为了一个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电脑是现代高科技产品,已被有效地运用到各行各业,能够熟练地操作电脑是现代人才必备的一种技能。大多数小学已开设了电脑课,让孩子早些学习正确使用电脑。孩子上网,有它有利的一面,可以促进孩子的学习和发展,培养孩子对于科学的兴趣;但另一方面,黄色网站、电脑游戏等又使孩子沉溺其中,不能自拔,严重地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学习。

孩子的自制能力还比较弱,孩子的家长就应该加强对于孩子上网的管理,使孩子既能够体验到网络世界的神奇性,促进孩子的发展。又要避免使孩子的身心受到伤害,这才是孩子上网的最高要求。

有一位母亲在孩子上学后,发现孩子学习不太好,不仅老师不满意,父母也不满意。小学毕业上初中,成绩也不好,后来估计上大学困难,父母就让儿子上中专,可是让父母失望的是,儿子上中专读得也不成功,还没读完就不读了。

孩子虽然学习不行,但有一个最大的爱好就是玩计算机,可是父母十分担心,中专都没读下来,光喜欢玩计算机上网,能有什么前途呢?

没想到这个孩子在网上和一些外国的青少年聊天,有些外国的青少年很友善,就督促他学英语。为了能和外国青少年更好地交流,这个孩子竟然真的下工夫学起英语了。结果在跟外国的青少年交流当中,他的英语大有提高,小伙子最后形成了两大优势,一是计算机,二是英语。可惜的是由于中专没有毕业,小伙子无法得到学历。

令人敬佩的是,这位母亲十分理智,她耐心地跟儿子商量以后的发展,小伙子想了想说:我要走一条适合我的路。后来在母亲的支持下,小伙子通过了MCDBA微软数据库认证专家的全部考试,又通过了MCSD(微软解决方案认证专家)的考试,成为亚洲地区唯一的18岁的数据库专家。

从此,这位曾经有“问题”、没有出路的孩子,人生转了个弯,变成了一个稀有人才,被香港的一家大公司聘任,成为认证部门的负责人。这位母亲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尊重孩子的选择,因势利导,扬长避短。这个孩子如果按照我们正常的成长道路,小学升中学,中学考大学,肯定是一败涂地的。但幸运的是,母亲让孩子走了一条捷径,把自己的长处完全发挥出来。这位母亲成功的做法,给人很大启发。生活在信息时代,我们要特别尊重孩子,因势利导,不要让孩子成为机器的奴隶,在网络世界里迷失,而应该成为网络的主人,把握自己。处于成长过渡阶段的孩子,尤其是小学生,自我控制能力一般都比较差。不少孩子虽然也知道应该控制玩电子游戏的时间,但自己却也控制不了。据说有一个孩子为了克制自己玩电子游戏的欲望,甚至让别的同学把自己的鼠标和密码都藏了起来,却仍然无济于事。事实证明,自控能力特别差的孩子,一旦喜欢上了电子游戏,就特别容易沉湎其中,不能自拔,大大影响正常的学习与生活。

其实,电子游戏不是什么妖魔鬼怪,适当有度的游戏会有助于孩子心智的发展和健康成长。一位做母亲的老师分析得很有道理:“现在的城市孩子一般都是独生子女,除了在学校与同学接触外,在家就没有其他的同龄人陪伴,而父母和孩子之间现在也大多不是那种无话不说的亲密状态,除完成学习任务外,孩子更多地需要一些属于自己的空间。但他们现在能干什么呢?在父母不允许他们随意外出的情况下,只有在网上聊天,或者玩电子游戏,以此达到娱乐和消除烦闷的目的。如果我们不准他们玩游戏,或者不让他们上网聊天,那他们干什么去呢?如果有其他的更让他们感兴趣的活动那当然好了,但如果没有任何其他有益的活动而只是限制,那最终只会让孩子们处于更加孤立和郁闷的状态。因此,我们要正确看待孩子玩电子游戏和网上聊天的问题,关键在于父母或老师以何种形式,通过何种身份来加入到他们的行列中,与他们多做一些交流与沟通,这样,孩子自然也就会在大人的监护下安全成长了。”

因而,如果孩子一时对电子游戏痴迷,父母不必大惊小怪,关键是不要使他们在电子游戏中沉迷过久,给予孩子关心、爱护和监护才是必须的。

如何引导孩子在网络中把握自己呢,我们的教育建议是:

1、注意孩子掌握、处理信息的安全性

如今的时代是一个信息的时代,二十一世纪最重要的学习是学会管理知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所以说今天的孩子一定要学会掌握信息、处理信息。但是我们在安全研究中发现,孩子们接触的信息并不都是健康有益的信息。有些信息构成了对孩子的伤害,因为他们接触的是不良信息。譬如色情网站,能收到大量的色情图片、色情信息,父母要引导孩子分辨信息的优劣,防止孩子在网络世界里受到误导和伤害。

2、把电脑放在家里的“公共场所”

家中有正在读中小学,尤其是读小学的孩子的父母,请注意把电脑放在家里的“公共场所”,如客厅或公用的书房等处。这样既可以让孩子感到玩游戏是光明正大的事,也便于您对孩子玩游戏实施指导与监督,至少也会对他的游戏内容了解得多一些。

3、陪孩子一起玩电子游戏

如果你的孩子对玩游戏感兴趣,就抽出一定的时间和孩子一起去玩,和孩子做一对好“玩友”。如在节假日,你们可以一起玩一玩单人、双人等游戏,这样能融洽和谐的亲子关系,父母与孩子之间就会有越来越多的共同语言,我们要和孩子一起学习,帮助孩子成为网络主人。

4、合理使用替代法

当孩子痴迷于电子游戏或其他不利于身心发展的事情时,请巧妙地运用替代法去改变孩子的兴趣。可以用户外活动代替。比方说让孩子打球、玩滚轴、野餐、游泳、踢球等,就是用一个更让孩子着迷的活动来代替。哪怕我们付出一点代价,可能要花时间,要陪他去,甚至还要花上精力组织一些小伙伴,或打听一些补习班让孩子参与进去,但目的在于用一种充满魅力的、孩子喜欢的项目去转移他的兴趣。当然替代法也需要长期坚持,比方说孩子如果天天玩游戏,你可以要求孩子出去踢两次球,两次以后逐渐三次,加一个项目,加两个项目,让孩子感受到外面的精彩世界。

5、创设家庭和谐友善的环境

有研究发现,不同的家庭孩子使用媒介是不一样的。比方说,父母离婚、打架、酗酒、打孩子之类的家庭,孩子特别容易迷恋一些暴力的电子游戏,玩一些打打杀杀的游戏。孩子在网上发了疯一样地使劲按、使劲打、使劲地发射炮弹,以虚拟的打杀来发泄他的不满。相反,那些家庭生活比较幸福的孩子,就比较喜欢一些孩子文学的、知识类的内容。

教子箴言:

在电脑和网络的使用过程中,父母要引导孩子跨越不利成长的障碍,创造一个有利于孩子成长的生活空间。

让孩子习惯于讲卫生

一个企业家与外商洽谈一个合作项目,并很快通过洽谈,基本达成意向,准备第二天签约。洽谈休息时,企业家陪外商到厂区参观,参观时,这个企业家像在家里一样随便吐了一口痰,随地吐痰在企业家看来没什么大不了的,却给外商留下了极坏的印象。外商认为,作为企业家不讲文明,如此随便,怎么能做好大事呢?第二天,外商决定放弃签约。企业家怎么想也想不通自己错在哪里?

事实上,正是因为企业家不讲卫生,他才失去了一个大项目,失去了一个大好的发展机遇。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大多习惯都是一天天,一年年养成的,可以说是日积月累,有的甚至是在很小的时候养成的,再也难以改变,不讲卫生的习惯同样如此。

讲卫生习惯是一个国家国民素质的体现。是否讲究个人卫生,不但反映出这个国家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反映出这个国家人民的文明程度。对于个人来说,是否讲究个人卫生反映出这个人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平和文化素质的高低。

但在日常生活以中,有些孩子卫生意识淡薄,缺乏良好的卫生习惯。如有的直接用脏手拿东西吃;有的指甲很长不知道剪;有的领口、袖口很脏;有的看书、写字的姿式不正确。大多数孩子对如何增进身体健康、除害防病等卫生保健知识欠缺。走着走着,便旁若无人地将痰吐在地上;有了果皮等废弃物,随手就扔;打喷嚏、咳嗽毫不遮掩……

卫生习惯是从幼儿园时期就开始的教育内容。那么,是不是到了高中、大学,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就不必再强调了呢?

某项调查显示,93个孩子中,坚持每天三餐后漱口的只有39.78%,就连每天早晚两次刷牙的也只有76.34%。即使在大学阶段,良好的卫生习惯也不是人人都能坚持的。

良好的卫生习惯将会使孩子受益终生,小时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到孩子长大后就更容易选择和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那么,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卫生习惯呢?要想做到干干净净每一天,除了要孩子早晚刷牙洗脸等好习惯之外,还特别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让孩子认识到不讲卫生的危害

一个妈妈最近发现孩子有一些新变化。那就是他比以前爱干净了。以前,他可不是这样的,他不太重视个人卫生,就连饭前洗手、睡前洗漱这样的小事都要父母盯着做。如果没人盯着,他就马虎完事。可是,最近,孩子变了。妈妈问他:“为什么爱整洁了?”孩子说:“因为老师给我们讲了很多讲卫生、讲环保的故事,而且还让我们把自己的手放在显微镜下面观看。这使我们认识到,不爱讲卫生、不懂环保的人简直就是野蛮人。”

2.让孩子自己洗漱

父母要让孩子慢慢学会自己洗刷,孩子换洗用具要专用,毛巾要消毒。2岁后逐渐学习用肥皂和水洗手,知道用自己的换洗用具,使用完毕放在固定的地方。

3.勤洗澡洗头,勤剪指甲

孩子正处于身体发育阶段,每天的新陈代谢非常旺盛,因此要经常洗澡洗头,保持指甲整洁卫生,这样才能及时清除身体上的细菌和灰尘。

4.保持整洁,勤换衣服和袜子

当孩子穿着的衣服,尤其是领口和袖口干净、整洁时,站在他人面前会很有信心。所以,要让孩子养成勤换衣服和袜子的习惯,尤其是内衣,不要因为他人看不见就不在意。衣服整洁就好,讲卫生比讲名牌更重要。

5.诱导孩子要爱护环境

父母要让孩子随身携带纸巾,将吃过的口香糖、要吐的痰等吐在纸巾里。时刻切记,爱护环境是现代人应有的责任。

6.定期整理书包

孩子最好每月整理、刷洗一次书包。因为书包是孩子每天都要携带的,经常清洗可以清除细菌。同时,它的整洁也关系到个人的卫生面貌,背上干干净净的书包,会给自己一个好心情。

7.饭前便后要洗手

作为父母,应该注意,3岁就应该培养孩子饭前便后洗手的习惯,到5岁时孩子应该已经养成了这一习惯。父母要帮助孩子巩固这一习惯,并为孩子提供正确的洗手方法。

正确的洗手方法应先浸湿,再抹上肥皂搓一搓,然后冲洗干净,最后用毛巾擦干。父母可以给孩子做好示范,让他们模仿。为了让孩子记住正确方法,父母可故意在洗手时不抹肥皂,洗完后问孩子错在哪儿或进行“看谁的手洗得干净”的比赛,以此来促使孩子认真洗手。

8.要多督促、检查,让孩子改正

孩子的自觉性、坚持性和自制力都比成人差,需要不断地督促、提醒和检查,这样才能使孩子良好的卫生习惯得到不断强化与巩固,逐步形成自觉行动。有的孩子喜欢吮手指头或咬指甲,这样容易得肠道等传染病,类似这样的习惯不好,应从小督促孩子改正。

教子箴言:

丰收要靠劳动,强身要靠卫生。

——谚语

尽早消除孩子与父母同睡的习惯

因为在父母身边会感到温暖、舒适和安全,大多数孩子都喜欢和父母一起睡觉。许多父母担心孩子独自睡觉会着凉,因此在孩子小的时候不愿意让孩子和自己分床睡,渐渐地孩子就对父母产生了依赖心理。等孩子稍微大一些,和父母同睡会带来诸多不便,父母再想让孩子独自睡觉就非常困难了。来看这样一段叙述:

侄子5岁的时候,他的父母要求他独自睡觉。他说什么也不愿意,哭闹自不必说,低声哀求,哀伤地哭泣,甚至向爷爷奶奶求援,那情形,让人见了实在是有些可怜。他平时是一个顽皮、任性的孩子,一到了晚上要睡觉的时候,只要他的父母说“你再不听话我们就不要你跟我们睡”,他立即就会老老实实,乖得让人不敢相信。为了让他和父母分床睡,他的父母什么方法都试过了。打他,吼他,把他抱到他自己的床上,强迫他自己睡,但这样做收效甚微。后来,他的父母先允许他隔一天晚上和父母同床,然后慢慢地发展到一个星期和父母一起睡一次。大概坚持了半年,才把小家伙要求和父母同睡的习惯纠正了过来。

一些父母说:“实在没办法了,我们只好等孩子睡着后,悄悄地把他抱到他的小床上。哪想到早上醒来,竟然发现孩子又睡在我们身边。也不知道他是什么时候醒来,又爬到我们床上的呢!”

孩子和父母同床的诸多弊端,俯仰即拾。许多孩子会在半夜醒来,缠着父母给他讲故事,弄得父母整夜都无法入睡。心理学家研究发现,经常和父母同睡的孩子往往更容易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比如,和父母同睡的孩子独立性比较差,生活自理能力很弱。而且,这些孩子换了一个地方往往就无法入睡,大多存在着睡眠问题。美国儿童与青少年精神病学会主办的杂志上发表过一篇报告,该报告声称:在1岁时不能安抚自己入睡的儿童,到3岁时更有可能在夜里醒来,并要求别人来帮助他重新入睡。专家们认为,蹒跚学步的孩子的睡眠不好,可以从他们1岁左右在夜里醒来的行为得到先兆。研究者们提到,那些需要父母安抚入睡然后放到儿童床上的孩子,不能学会在夜里醒来再自己重新入睡。而另一方面,那些通常在醒着时被放到儿童床上的孩子,能学会自己入睡,在以后夜里醒来时能够轻松地重新入睡。

在这之前的研究已经发现,孩子的睡眠问题将持续到童年早期,包括澳大利亚、以色列和美国在内的众多工业化国家中,估计有28%一35%的儿童有这种问题。但是研究者们还不清楚到底是什么因素能预示睡眠问题的产生和持续。

为进行调查,研究者们用录像带记录了33个孩子连续两个晚上的睡眠情况,观察他们在晚上开始是怎样入睡的,在夜里醒来的时候能不能重新入睡。等孩子大一些的时候,研究者们再向他们的父母调查这些孩子目前的睡眠习惯。最后,研究者们得出结论,那些需要摇动、喂食或其他安抚方式来帮助入睡的孩子,将来极有可能出现睡眠问题。怎样才能纠正孩子老是要和父母同床睡觉的坏习惯呢?我们给家长的建议是:

1、让孩子很小的时候就独自睡觉

从小就让孩子自己睡,即使是在孩子生病的时候,也不要让孩子睡在父母的床上,爸爸或妈妈可以睡在孩子的床上陪伴。如果这时候让孩子睡在父母的床上,等孩子病好后,再让孩子回到自己的床上去睡就非常困难。

2、勒令孩子回到自己的床上去

当孩子偷偷摸摸地爬到父母的床上,或者死皮赖脸地要求和父母同睡时,父母的态度一定要坚决,严厉地勒令孩子回到自己的床上去。父母不能表现出丝毫的纵容和姑息。要知道有了第一次的妥协,就一定会有第二次。

3、让孩子喜欢自己的房间

在布置孩子的房间时,可以征求孩子的意见,让孩子自己挑选喜欢的用品,按照孩子的心愿把房间收拾得舒舒服服的,让孩子很迷恋自己的小屋。

4、向孩子灌输“个人空间”意识

家长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孩子,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立的空间,都有属于自己的秘密,干扰别人是不礼貌的。从小就培养孩子要进爸爸妈妈房间的时候,首先要征得爸爸妈妈的同意。同时,家长在进孩子的房间时,也要敲门,用实际行动教育孩子。

5、运用非常规策略

当孩子经常溜到父母的床上,父母实在拿孩子没办法了,可以假装不知道孩子睡在了床上。或者紧紧地裹住被子,让孩子无法钻进来。或者故意在睡梦中把孩子挤到床角,或者把脚、胳膊搭在孩子的身上,让孩子感到和父母睡觉很不舒服。慢慢地,也许孩子更愿意躺在自己的床上睡觉。

教子箴言:

必须掌握儿童的生理和精神的本性的发展规律。

——(保加利亚)康斯坦丁诺夫

培养孩子科学理财的习惯

乱花钱是许多孩子尤其是独生子女普遍存在的问题。许多父母对孩子宠爱有加,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许多孩子吃要最好的,穿要名牌的,家长总是宁愿自己节约,也要省下钱来满足孩子的愿望,他们总是说:“唉,为了孩子……”于是,孩子就变本加厉,内心的欲望不断膨胀,这样不仅父母无法承受,孩子的心灵也会被金钱所扭曲。

上海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绝大多数的孩子都有零花钱,九成以上的孩子存在乱消费、高消费、理财能力差的问题。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一些孩子在消费方面存在很多问题,比如不知道钱财来之不易,花钱大手大脚,盲目攀比名牌时尚等,这都不利于他们健康成长。

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孩子的理财教育相对比较欠缺。在美国等许多发达国家,父母从孩子3岁左右就开始对他们进行理财教育。欧美发达国家的父母认为,培养孩子自主理财的习惯,最主要的是要让孩子正确理解金钱。要让孩子认识到金钱在生活中是必需的,要得到想要的东西就必须用钱交换;要让孩子认识到自己所花的钱都是父母辛辛苦苦用劳动换来的,不是想要多少就有多少的;要让孩子认识到钱不是万能的,金钱并不能买来亲情、健康、生命等人生最重要的东西。

那么,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怎样来培养孩子理财的习惯呢?

1、端正对孩子的爱

邓肯曾有一段很精彩的话:“我每次听到别人谈论,多赚些钱留给子孙,我总觉得他们这种做法,夺去了儿女种种冒险生活的乐趣。他们多遗留一块钱,便使儿女多一分软弱。最宝贵的遗产,是要儿女能自己开辟生活,能自己立足。”

约瑟夫·雅各布斯是一位白手起家的美国建筑业巨头。1971年的一个傍晚,他和妻子在加州帕萨迪纳的家中与三个女儿就自己的巨额财产如何处理的问题进行了一次严肃的谈话。

“因为我非常爱你们,”约瑟夫·雅各布斯慈爱地说,“所以我决定不留很多钱给你们。”然后,他给女儿们讲了很多人生的道理,谆谆教诲她们要学会自立,自己去创立人生和财富。在得到女儿们的赞同后,他签字把自己的大部分财产在自己死后捐献给慈善事业,每个女儿只得到100万元——这只是他巨额财产中很少的一部分。

什么是爱孩子,每一个父母都有不同的体会,但是,有一点是明确的,溺爱不是真正伟大的爱。在中国,由于大多数家庭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孩子的爱是不用细说了,但是,许多父母给孩子的爱都仅仅局限于表面。比如,怕孩子吃苦、怕孩子受累、怕孩子被人看不起等,这些事情本来应该让孩子通过自己的能力去解决,这样有利于让孩子学会做人的起码道理,但是,我们的父母往往用金钱来解决问题。以为给孩子钱,孩子就不用吃苦受累,不用被人看不起了,殊不知,孩子在金钱面前逐渐地失去了能力,失去了品格,这样的爱能说是伟大的吗?真正的爱应该是注重培养孩子的能力和品格,让孩子能堂堂正正地做人。

约瑟夫·雅各布斯事后是这样解释自己的行为的:“父母如果溺爱孩子,这可能是他一生中最糟糕的事情。”其实,约瑟夫·雅各布斯认为应该让孩子对金钱有一种正确的观念,如果孩子坐拥巨额家产,不用劳动也能满足他们的各种贪婪的享受,那么这无疑是把孩子推向了堕落的深渊。孩子由于体会不到挣钱的辛苦,他会无法控制自己的贪婪,从而做了金钱的奴隶;一旦某天他没有了钱,就有可能受人控制,走向堕落。

在这方面,许多富翁都有相似的看法。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是当今世界首富,他与妻子都十分疼爱自己的孩子,但是在满足孩子们的一些要求上,他们绝对是一对“吝啬鬼”。盖茨从不会给孩子们一笔很可观的钱,当小儿子罗瑞还不会花钱,而女儿珍妮佛已经可以拿着一些零用钱买自己喜欢的东西时,罗瑞总是抱怨父母不给自己买他最想要的玩具车。盖茨却认为:再富也不能富孩子。

的确,在钞票中长大的孩子,他们的养尊处优终将会让他们一事无成。所以盖茨夫妻二人宁愿将这些钱捐给最需要它们的人,而不随意交给孩子挥霍。盖茨甚至公开表示过:“我不会将自己的所有财产留给自己的继承人,因为这样对他们没有一点好处。”

2、给孩子钱要有节制

洛克菲勒经商获得极大成功之后,把父母教育自己正确认识金钱的办法也用于教育他的子女。他在家里搞了一套完整的虚拟的市场经济,让妻子做“总经理”,而让孩子们做家务。每一项家务所能获得的报酬被公布出来,只要孩子们主动去做这些家务,他就能得到相对应的报酬。母亲则根据每个孩子做家务的情况,给他们零花钱。

洛克菲勒经常告诉孩子们要学会过有节制的生活,他在厨房里摆放了6个杯子,杯壁上写着每个孩子的姓名,杯子里面装的则是孩子们一周用的方块糖。如果哪个孩子过多地贪吃了杯子里的糖,那么等到别人喝咖啡放方块糖的时候,他则只有喝苦咖啡了。想要得到糖,那就只有等到下周父母再次发放了。经过几次这样的训练,孩子们都知道了有节制的生活是有好处的,而随便消费自己的东西,消费完了等待的就只有苦味了。

儿童教育专家认为,孩子越早接触钱,越早具备理财的观念,长大后也就越会赚钱,关键是家长如何教孩子花钱、理财。洛克菲勒的聪明在于用生活事例教会了孩子钱是来之不易的,花钱要有节制。

教育专家指出,不论自己的经济条件如何,父母在给孩子零花钱时,一定要有节制,不可随意多给,也不要有求必应,要把钱的数额控制在孩子有能力支配的范围之内。应给多少,钱数应根据孩子的日常消费来预算,例如,主要包括餐费、交通费、购买学习用品的费用、必要的零食费等。一般来说,从孩子一年级开始就可以给孩子一些零用钱。最好的方法是每星期的同一天,给孩子同样数目的钱,这样可以使孩子做到心中有数。随着孩子年龄和责任心的增长,给孩子的零花钱也可逐步增加。当然,父母所给的钱应该比预计的要稍微多一些,比如比必须要花的钱多10%,这样可以让孩子有一定的灵活性。

3、教育孩子有计划地花钱

孩子的欲望总是很强烈,老是喜欢买一些新鲜的东西。刚开始时,孩子的这种欲望是无意识的,家长如果不注意而一味迎合就会纵容、滋长孩子的不良欲望。怎么处理这个棘手的问题呢?

首先,让孩子控制自己的欲望。许多父母都有这样的体会,每当带着孩子走进玩具店或者商店的时候,孩子总是会没完没了地要求父母买各种玩具和食品等。这是许多父母感到头痛的问题。有一位妈妈非常明智,她每次带女儿去商店前,总是先跟女儿说:“今天,妈妈带你去商店玩,你可以买一件你最想买的东西,价格在20元以内。你得先想好要什么才决定买,如果你要好几件东西,妈妈就不带你去了,女儿听完妈妈的这个‘条件’后,总是高兴地回答:‘妈妈,我知道了,我最想要一个小娃娃,不过我还得去店里看看什么娃娃漂亮。’”于是,母女俩就去商店了,妈妈带着女儿看各种各样的娃娃,并给她讲一些与娃娃有关的故事,女儿最后买了一个自己喜欢的娃娃回来。

这位妈妈的聪明在于给孩子出了一个难题,孩子需要事先来决定她要买什么及价格上限。专家帕特里夏·埃斯特斯说:“适当地拒绝孩子很重要,即使你完全是可以满足他的。必须让孩子知道,不是想要什么就能得到什么。”例如,许多小孩喜欢吃冰淇淋,如果买一杯要花2元的话,家长就可以告诉他:“你想吃,可以,但是今天只能给你1元,等到明天再给你1元,你才能买来吃。”

其次,要让孩子明白自己的钱花到哪里去了。洛克菲勒要求他的孩子在每天睡觉前必须记下每一天的每一笔开销,无论是买小汽车还是买铅笔,都要如实地一一记录。洛克菲勒每天晚上都要查看孩子们的记录,无论孩子们买什么,他都要询问为什么要这些东西,让孩子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如果孩子们的记录清楚、真实,而且解释得有理由,洛克菲勒觉得很满意,那他就会奖赏孩子们5个美分。如果他觉得不好就警告他们,如果再这样就从下次的劳动报酬中扣除5个美分。洛克菲勒的这种询问孩子花销但是绝对不干涉的政策,让孩子们很高兴,他们都争着把自己记录整齐的账本给父亲看。而且,最重要的是,孩子们不再乱花钱而被父亲罚款。

当孩子手中有了一定数目的钱时,父母要帮助孩子科学合理地使用。许多孩子的毛病就是父母给多少就花多少,花完了再向父母要。针对这点,父母要督促孩子制定一个合理的消费计划,当然,消费计划主要由孩子来制定。例如:父母在给孩子钱的时候,可以提出一个支出原则,让孩子自己去制定计划,父母不要干预孩子制定计划,但是要对孩子的计划进行监督、检查,看看孩子是否根据计划合理地使用零花钱。通过家长的指导和监督,孩子就会提高理智消费的能力,能够有所节制地花钱。

再次,要教孩子一些少花钱的方法。告诉孩子,一个人可以在生活中尽量减少金钱的支出,这样,手中的钱就会多起来。有什么方法可以少花钱呢?例如,买东西之前必须要想清楚是否真的需要,可以让他在心里问自己“我需要这个东西多久?”“是不是已经有其他东西可以替代打算要买的东西?”这些问题可以帮助孩子认识到有些支出是不必要的。教孩子每周在固定的一天去购物,不要天天购物。购物之前一定要列个清单,要根据自己的需要去买东西,不要见什么买什么。

教子箴言:

我不是为了钱而节约,而是为了节约而节约。节俭的品德,在我看来,已经不仅仅是因为“钱”的问题,而是一种操守、品行和文化。

——(中)张抗抗

让男孩爱上体育运动

在男孩成长的过程中,明智的父母无不把体育放在首位。伟大的思想家鲁迅先生就是这样做的。他认为“野牛成为家牛,野猪成为家猪,狼成为狗,野性是消失了,但只是使敌人喜欢,于本身并无好处”。说到人,鲁迅说“我以为还不如带些兽性”。鲁迅唯一的儿子海婴健康、活泼、顽皮……以至于“九一八事变”后,海婴竟然被误认为是日本孩子而挨了揍。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体育应该是一切教育的前提,是一切教育的基础。父母该如何重视孩子的体育锻炼,选择适合孩子的运动方式?如果你发现孩子不太合群,不习惯和同伴交往,可以建议孩子选择足球、篮球、排球以及接力跑等集体项目进行锻炼。这些活动可以帮助孩子逐步改变孤僻的习性,适应与周围的群体交往。

如果发现孩子有些胆小、做事怕风险、容易害羞,就可以建议孩子选择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项目进行锻炼,如游泳、轮滑、拳击、摔跤、单双杠、跳马、跳箱、平衡木等活动,这些活动大多要求人不断克服害羞、胆小等心理障碍,战胜困难。

如果发现孩子经常犹豫不决、优柔寡断,那么就经常带孩子参加一些例如乒乓球、羽毛球、网球、拳击、跨栏、跳远、跳高、击剑等活动,这些项目对于锻炼人的果断性具有很大作用。如果发现孩子性情急躁,爱冲动:最好能多带孩子参加下棋、打太极拳、慢骑自行车、射击等需要考验控制力的活动,这些活动有益于人稳定情绪。

如果发现孩子的自信心不够强,可以带孩子参加一些如跳绳、俯卧撑、做广播体操等活动。坚持锻炼一个时期以后就会发现,孩子的自信心得到了增强。

李广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他的儿子强强出生时,体重只有5.2斤,令父母有些失望。于是,李广决定实践他独特的健康第一、体育为主的家教方针。

从儿子刚会走路到初中毕业的十几年里,李广每天都带儿子进行至少一小时的体育锻炼,从未间断。当儿子入学以学习为主要任务后,坚持运动碰到了不少矛盾。可是,李广依然认为,还是体育最重要。他说,提早为孩子在智力上做选择,也就是学习琴棋书画等特长并不明智,应让孩子长大后自己选择。

强强上小学高年级时,快放寒假了,学校里有两个训练班要活动,一个是专业足球班,另一个是学校奥数班,强强只能选择一个。强强喜欢数学,也很喜欢足球,但他没有勇气到足球班去,因为足球训练强度很大,而且要住宿,这时父母的态度就很重要。李广知道孩子在体力方面不如别人,但他想让孩子经受一下磨炼,知道普通人和专业运动员的差别。于是,李广鼓励孩子上了足球班。那个假期至今令强强难忘,因为那是他经历的最艰苦的日子,每天从早到晚,都在进行高强度的训练。从那以后,强强觉得自己比以前更勇敢了。

李广发现长期进行体育锻炼对强强的智力发展大有好处。虽然强强用在学习上的时间少于别人,但学习成绩总是名列前茅,原因在于精力旺盛,听课专心,作业完成速度快。即使偶尔失利,也充满自信。后来,身高1.80米的强强,成为清华大学物理系的学生。他兴趣广泛,体格健壮,状态良好。

很多人发现孩子们比我们这一代脆弱、任性、胆小。我们是不是要好好反省呢?在今天这个时代,我们的体育被冷落了,特别在中小学越来越没有位置,为什么呢?因为体育在考试中不占有重要位置。无论父母、老师,大家都只忙一些与考试关系密切的学科,都忙于让孩子考高分数,体育总被忽略。再加上现在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很多人越来越安逸,越来越少锻炼,更别提什么野外活动了。

在家庭中父母如何培养孩子的运动习惯,我们的教育建议是:

1、和孩子一起观看体育比赛

每一位老师、每一个家庭都要把加强体育锻炼作为一件大事情来考虑。3—12岁是人形成良好习惯的关键期,这个时候孩子在生理上处于生长发育和素质发展的敏感期,可塑性大,所以,正是养成自觉锻炼身体习惯的最佳机会。要注意培养孩子对体育的兴趣,可以通过和孩子一起观看体育比赛,比如世界杯足球赛等,并教给孩子相关的竞技规则。当然观看时间与学习时间要协调好。

2、教孩子1—2种球类活动

如乒乓球、篮球、排球、足球、羽毛球等大众球类运动,这样不仅能增强孩子的运动技能,而且也在运动中培养了他的规则意识和团结合作精神。让孩子在球类运动当中懂得,任何运动都需要艰苦的训练,也需要团队合作,这样才能取胜。如果父母在球类运动上没有令人骄傲的技艺,那就让孩子参加一些运动训练班,千万不要禁止孩子参加运动。

3、不要给孩子压力

让孩子自由地运动,主要是使孩子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良好的卫生习惯,让孩子拥有健康的体魄,所以只要孩子敢于参与就是值得鼓励与肯定的。父母不要太在意孩子在运动中或者比赛中的名次,过分要求孩子获得荣誉争面子,这样将会加重孩子的心理压力,还可能使孩子厌恶体育、逃避运动。

教子箴言:

我们力求使学生深信,由于经常的体育锻炼,不仅能发展身体的美和动作的和谐,而且能形成人的性格,锻炼意志力。

——(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

上一章
离线
目录
下一章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