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

小字标准大字

背景色

白天夜间护眼


荆轲一片心

此番前去,绝无生还的希望。即使成功地刺杀了秦王,自己也会当场死于乱刀之下,绝不可能活着回来,这和特攻队 没什么两样。

皆白衣冠以送之……

太子丹以及其他知道此事的人都穿戴白色装束为他送行。在中国,“白衣冠”是丧服之意。他们穿着丧服,为绝无生还希望的荆轲送行。

燕国首都蓟城位于现在北京的略偏西北方。要赴秦国的话,须先南下,再向西而行。从蓟城往南,要先渡过拒马河的支流——易水。

他们把荆轲送到易水边,拜祭道祖神

《史记》原文记载:

既祖,取道。

关于“道祖神”的词源,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来自“徂”字(即“去往”之意),另一种认为来自黄帝之子纍祖 。传说纍祖好远游,最后死于旅途中

道祖神的拜祭仪式是这样的:在路边堆起状如小山一般的土堆,插上菩草(一种香草)或柏枝进行拜祭;拜祭结束后,驾车从土堆和菩草、柏枝上碾轧过去。

这就是所谓的“既祖,取道”。

拜祭道祖神后经常会举行酒宴。荆轲临行前,太子丹也在易水边为他设宴送行。荆轲的好友——击筑名手高渐离、屠狗辈宋意 也都在场。

既知此行断无生还之望,难免令人伤感。

荆轲一向从容冷静,但其实是个容易激动之人,时常高歌以宣泄激昂的情绪。临行在即,他心中自然无比激动,身体也在微微颤抖。

“渐离,你来击筑,我要高歌一曲。”荆轲站起身,随着高渐离的击筑声高唱起来,这就是名篇《易水歌》: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为他送行的人不禁呜咽泣下。

荆轲唱至激昂处时,众人皆怒目圆睁,怒发冲冠。

“我去也!”荆轲稍作道别,随即登车而去。

——摘自《小说十八史略》第一卷《易水歌》

上一章
离线
目录
下一章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